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别籍的意思、别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别籍的解释

另立的簿册。《新五代史·杂传·王处直》:“阴疏甲士姓名,自队长已上藏於别籍,其后因事诛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别籍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法律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将户籍从原家庭中分离出去,另立门户的行为。在古代中国,尤其是唐宋至明清时期,这种行为常与逃避赋税、劳役等国家义务相关联,因此被法律所禁止或严格限制。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 核心释义

二、 法律与社会背景

三、 引申与相关概念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对“别籍”有明确释义:“另立的户籍。” 并引用了《唐律疏议》中的相关条文作为书证。 上海辞书出版社。
  2. 《辞源》(第三版): 解释“别籍”为“另立户籍”,并指出其常与“异财”连用,指分家。 商务印书馆。
  3. 《中国历史大辞典》(音序本): 在相关制度史条目(如“户等”、“赋役制度”、“唐律疏议”、“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中,详细阐述了禁止“别籍异财”的法律规定及其社会背景。 上海辞书出版社。

“别籍”在古代汉语语境中,主要指一种将户口从原家庭户籍中分离出去另立新户的法律行为,这种行为因常被用于规避国家赋役而受到历代法律的严格禁止或限制,是理解中国古代户籍、赋役、家族制度及法律的重要概念。

网络扩展解释

“别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另立的簿册”,常见于历史文献和法律文书中。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二、历史与法律语境

  1. 法律禁止“别籍异居”
    古代法律(如唐宋时期)明文规定,若父母在世,子女不得“别籍异财”(即另立户籍、分割家产)。例如宋代诏令“父母在而别籍异财者,论死”。

  2. 实际应用案例

    • 唐代《唐律疏议》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
    • 宋代延续此律,强调家族财产与户籍的统一性。

三、其他引申用法

在部分文献中,“别籍”也用于指代非正式的记录或秘密名册,如军事、政治领域的分册登记。

四、总结

“别籍”既是一个具体的档案管理概念,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族伦理和财产制度的规范。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法律条文,可参考《新五代史》《唐律疏议》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暗器拜书表生潮候瞠目结舌车羽楚臣初旬此伏彼起藂蘙单句钿砌对茬儿笃学分合坟茔覆雨翻云鷎鵖戈剑观机而作海道含酸皓玉合噪患咎回水瓠瓢见鬼人徼人吉帖可亲雷氏剑眇质瞑眠咆咻千载一圣炁海漆沙砚秋皛社会存在沈大高速公路呻唤深垒是则是四匝太阳年韬养提齁题奏童隶头品推行危巧伟望文簟呜呼效驽骀小戎写出蟹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