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ncient books of dubious authenticity]∶作者姓名或作品年代不可靠的书
(2) [false document]∶伪造文书
(3) [fake document]∶指伪造的文书
(1).伪造的文书、信件。《史记·封禅书》:“﹝文成将军 少翁 ﹞乃为帛书以饭牛,详不知,言曰此牛腹中有奇。杀视得书,书言甚怪。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於是诛文成将军,隐之。”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二·赝书》:“ 钟会 作伪书以赚宝剑。”
(2).指伪造文书。《史记·货殖列传》:“吏士舞文弄法,刻章伪书,不避刀锯之诛者,没於赂遗也。”
(3).托名伪造的书籍。 唐 刘知几 《史通·因习》:“而 扬雄 撰《蜀记》, 子贡 著《越絶》, 虞 裁《江表传》, 蔡 述《后梁史》,考斯众作,咸是伪书,自可类聚相从,合成一部。”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余意欲取此类及纬候等书,《亢仓》、《鶡冠》等子,总为伪书一类,另附四部之末。” 章炳麟 《文学说例》:“ 张氏 书证驳多疏繆,尤信伪书,盖 明 世积习尔。”
(4).僭伪政权的史书。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南方以 晋 家渡 江 后,北间传记,皆名伪书。”参见“ 伪史 ”。
(5).内容虚妄之书。 汉 王充 《论衡·对作》:“俗传蔽惑,伪书放流,贤通之人,疾之无已。”
伪书是指通过伪造、冒用或虚构信息出版的图书,其核心特征在于内容的虚假性。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伪书并非法律明文规定的概念,而是出版界对涉及虚假信息的图书的统称。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伪书可被视为假冒伪劣商品,消费者可据此维权。
伪造外国作者
虚构国外知名学者或畅销书作家身份,并伪造图书评价及销量数据(如冒用哈佛商学院教授名义)。
盗用书名信息
直接套用国外畅销书书名、封面设计等元素,但内容完全自行编写(常见于经管、励志类书籍)。
假冒国内作者
冒用中国知名作家名义出版,如曾出现的假冒周国平、余秋雨等案例。
伪书不仅损害读者权益,还扰乱出版市场秩序,甚至影响国际出版交流信誉。部分伪书因内容质量尚可未被立即识破,但本质上仍属欺诈行为。
可通过法律快车(-3)、凤凰网等来源获取更多案例与法律分析。
《伪书》是指虚构、杜撰的书籍。它主要用来形容那些内容毫无根据、虚假的著作。
《伪书》一词的拆分部首是“人”和“书”,其中“人”是从左边的“亻”部分,而“书”则是从右边的“書”部分。
根据汉字拆分规则,拆分后的部首笔画数分别是2和10。部首笔画数是指构成汉字图形的笔画数量。
《伪书》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太平御览》中,其中记载了当时出现的一些虚构的书籍。
伪书的流行可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宝卷、歪书等,这些书籍大多数是非官方出版,内容荒诞离奇,用以娱乐和戏谑。
《伪书》的繁体字为「僞書」,其中「僞」代表虚假、假冒的意思,「書」代表书籍。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伪」的形状稍有差异,右上角有一个「亻」部分,写为「偽」。
「书」的形状也略有不同,与现代写法相比,左边的竖撇是从上往下写的。
1. 他嘲笑那本《伪书》如何充满了虚假的故事。
2. 这本书被公认为是一部权威资料,而不是一本《伪书》。
伪造、伪装、伪善、伪装、伪劣。
假书、虚构之书、编造的著作。
真书、真实之书、真正的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