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枯肠 ”。
“枯膓”是“枯肠”的异体写法,主要用于形容文思匮乏或腹中空虚的状态。具体解释如下:
本义
指干枯的肠道,字面意义可引申为腹中无物。例如古人用“枯肠”描述饥饿状态,如唐代诗人郑嵎《津阳门诗》中“开炉满饮枯肠宽”的表述。
文学比喻
常借指文思枯竭,如成语“搜索枯肠”即形容写作时绞尽脑汁仍无灵感的状态。宋代文人苏轼曾用“枯肠未易禁三碗”表达饮酒后思绪滞涩的体验。
相关词汇
与“枯膓”相关的成语包括“摧枯振朽”(形容摧毁腐朽事物)、“枯苗望雨”(比喻渴求帮助)等,均围绕“枯”的意象展开联想。
由于搜索结果权威性较低,建议结合《汉语大词典》《辞源》等工具书进一步验证。若需了解具体诗词用例,可查阅唐宋文学作品中“枯肠”的用法。
《枯膓》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意为“干燥、枯萎”。它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枯”和“膓”。
拆分后,字母“枯”的部首是“木”,它有四画。字母“膓”的部首是“肉”,它有六画。
《枯膓》是古代汉语词汇,其来源较为复杂。目前尚无确切的来源记录,但可以推测它可能与农业生活密切相关。在古代农村社会中,人们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干燥有着深入的了解,因此这个词可能用来描述植物失去水分、干枯的状态。
《枯膓》的繁体字为「枯膓」。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枯」的写法较为稳定,类似于现代的写法。而「膓」这个字在古代的写法有所变化,但变化范围较小,基本上仍然能够辨认出现代的写法。
1. 这些花朵因缺水而枯膓了。
2. 干旱的气候导致农作物大面积枯膓。
3. 长时间的干燥天气对植物的生长造成了严重的枯膓。
1. 枯竭:形容事物因缺乏营养或耗尽而干燥、衰竭。
2. 枯荣:形容事物或人的兴衰、盛衰。
1. 干枯:形容植物或物体因失去水分而干燥、枯萎。
2. 枯萎:形容植物因缺乏水分或营养而憔悴、没精打采。
1. 鲜活:形容事物或生命充满活力、新鲜。
2. 蓬勃:形容事物或生命旺盛、充满生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