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poon]∶用于搅拌或进食的小勺子
(2) [season soup]∶搅拌羹汤使均匀或美味
(1).《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后因以“调羹”喻治理国家政事。 宋 赵善括 《醉蓬莱·魏相国生日》词:“补袞工夫,调羹手段,如今重试。” 明 杨柔胜 《玉环记·延赏庆寿》:“老爷寿诞, 小玉 绣得一枝梅在此间,愿老爷为国调羹。”
(2).指宰相。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本朝状元宰相》:“今七卿中,有 潘芝轩 世恩 、 胡希庐 长龄 、 茹总宪 芬 、 王司空 以衔 、 姚阁学 文田 凡五人,皆有调羹之望焉。”
(3).调和羹汤。《新唐书·文艺传中·李白》:“帝赐食,亲为调羹。”后多用作皇帝赏识臣下之典。 明 屠隆 《綵毫记·湘娥思忆》:“文章献赤墀,甘泉紫芝。凌云辞赋世称奇,至尊叹息幸同时也。降輦调羹,臣子荣遭际。” 清 郑燮 《仪真县江村茶社寄舍弟书》:“惟 太白 长流 夜郎 。然其走马上金鑾,御手调羹,贵妃侍砚,与 崔宗之 著宫锦袍游遨江上,望之如神仙。”
(4).泛指烹调。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一:“一旦命皇族之同行者食,御手亲将调羹,呼左右俾出市茴香。” 清 黄遵宪 《岁暮怀人诗》之三四:“两两鸳鸯挟凤雏,调羹食性各諳姑。”
(5).喻指夫妇和谐的日常生活。《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游仙阁内占离合,拜月亭前问死生;此去愿君心自省,同来与妾共调羹。”
(6).汤匙,舀汤的小勺。 清 吴桭臣 《宁古塔纪略》:“大小人家做黄齏汤,每饭用调羹,不用箸。调羹曰差非,又曰匙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七回:“小鸦头来禀命开饭, 苟太太 点点头;一会儿先端出杯、筷、调羹、小碟之类。”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三八:“他一口气讲了这么多,感到有点累了,低下头去,用调羹舀了几勺乳油鸡蓉汤喝。”
“调羹”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延伸,具体解释如下:
餐具名称
指用于搅拌或进食的小勺子,常见材质包括金属、陶瓷、塑料等。主要用于喝汤或盛装滑溜食物,南方方言中多称“调羹”,而普通话中更常用“勺子”或“汤匙”。
动作描述
表示“调和羹汤”,即搅拌汤品使其味道均匀或更美味。
治理国家政事
源自《尚书·说命下》中“若作和羹,尔惟盐梅”,以调和羹汤比喻治国,后引申为处理国家大事的能力。
指代宰相或官职
因宰相需协调各方关系,古人用“调羹”暗喻其职责,如清代文献中称官员有“调羹之望”。
象征和谐关系
可指夫妇日常生活和谐,或君臣、人际关系的融洽。
唐玄宗曾亲自为李白调羹,以示赏识,此后“调羹”被用作帝王礼遇臣子的典故。
粤语、潮汕话等方言仍保留“调羹”一词,而北方多用“勺子”。这一差异反映了古汉语词汇在方言中的留存。
调羹既是日常餐具,也承载了文化隐喻,需结合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历史用例,可参考《新唐书》《尚书》等文献。
《调羹》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调配、调制食物的勺子。
《调羹》的部首为“口”,共有5画。
《调羹》这个词的来源较为简单,由“调”和“羹”两个字组成,是普通话词汇中的一部分。在繁体字中,“调”和“羹”的写法与简体字一致。
在古代,汉字写法有所不同,但是《调羹》这个词的基本形状依然保持一致。
1. 请你去把调羹拿过来,我要调配一下这个汤。
2. 她用调羹轻轻搅拌着菜肴的味道。
调料、调味品、调整、羹匙
匙、勺子、勺、铲子
清洁、消毒、清理
白木白衣相暴怨备安钱别号长松剿说丛沓蹿拨打短工单线铁路道地德配雕章琢句断垣残壁队帅肥充更正个展诟訿怪妖海内秏费贺朔花残月缺轿铺郊射皎茁局踀揽减两虎鸾交履忠满口胡柴毛女鹋鹩莺密人男唱女随男巫飘移批砉导窾平夷前主旗麾起尽欺凌泉金劝善黜恶人才内阁少甚么社零星寿潜梯陟推三阻四呜噜无牛捉了马耕田无所不包下坂丸县罄小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