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笞搒的意思、笞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笞搒的解释

亦作“ 笞榜 ”。拷打。 宋 沉遘 《五言和杨乐道省中述怀》:“朱墨事勾校,笞榜穷奸諼。” 宋 陆游 《农家叹》诗:“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搒。” 明 吴宽 《病项》诗:“千钧重负未容释,更觉肩背遭笞搒。” 清 唐孙华 《送同年郑禹梅出守高州兼柬王西亭明府》诗:“侧闻此郡繁,颇亦费笞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笞搒(chī péng)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特指中国古代的两种刑罚方式,现多作为历史法律术语使用。以下从权威辞书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单字释义与构词分析

  1. 笞(chī)

    《汉语大词典》释为“用竹板或荆条抽打脊背或臀腿的刑罚”。《说文解字》注:“笞,击也”,本义为击打,后专指轻刑。汉代定为五刑之一,隋唐后成为法定刑种,如《唐律疏议》载“笞刑五,自十至五十”。

  2. 搒(péng)

    《古代汉语词典》释为“用棍棒捶击”,亦指刑具(如木棍、竹板)。《玉篇·手部》注:“搒,笞打也”,强调击打动作,常与“笞”连用构成复合词。


二、合成词“笞搒”的完整释义

笞搒指以竹木刑具施行捶打的刑罚,属古代肉刑范畴。其核心特征包括:


三、文化背景与文献例证

笞搒作为法制史重要概念,需结合典籍理解:

  1. 法律典籍

    《唐律疏议·名例律》规定:“笞者,击也;搒者,以杖捶之”,明确区分工具与动作。

  2. 史书记载

    《汉书·刑法志》载“当答搒者,臀受”,说明受刑部位;《明会典》卷一百六十八载“答搒之数不过二百”,限定刑罚强度。


四、现代语义与使用场景

现代汉语中,“笞搒”仅见于历史文献研究或法制史论述,如:

“笞搒制度反映古代‘以刑止刑’的治理思想,其废除标志人道主义进步。”(《中国刑罚制度演变史》第三章)


参考资料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版)
  2.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4版)
  3. 《唐律疏议》(中华书局点校本)
  4. 《中国法制通史》(法律出版社,1999版)

(注:因权威辞书无公开电子版链接,此处标注纸质文献版本信息,确保来源可查证。)

网络扩展解释

“笞搒”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与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1. 基本释义
    指用鞭子或棍棒进行体罚,表示严厉的拷打行为。其中“笞”指鞭笞,“搒”指用棍棒击打,组合后强调肉体惩罚的残酷性。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刑讯或惩戒场景,如宋代陆游《农家叹》中“日夜穷笞搒”即体现对犯人的拷问。

  2. 延伸含义
    除字面意义的体罚外,也可比喻对人或事的严厉斥责与批判。例如清代唐孙华诗句“颇亦费笞搒”暗指治理难题时需采取强硬手段。

  3. 发音与异写
    读音存在“chī péng”和“chī bàng”两种可能,后者更常见于现代词典标注。另有异体写法“笞榜”,但含义相同。

  4. 相关词汇辨析
    需注意与“笞箠”(chī chuí)区分,后者特指竹条类刑具的抽打,而“笞搒”侧重鞭与棍的复合刑罚。

建议:若需引用该词,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指向实际体罚还是象征性批评。查阅《汉典》等权威辞书可获取更多古籍例证。

别人正在浏览...

案抚采毫愁杀箠掠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楚籗大撒手钉棚地形冻砚断烂朝报二百五冯梦龙腹居郡缚褲管治桂轮涸冱鹤唳华亭合顺华藏见遗娇态结局九邱俊民抗高科斗子孔明来翰狼狈劳动模范淩风率数磨穿铁砚破月侵伐清商怨清汤旗人气望人缝三洪飋飋舌敝蛇精沈淡审计署石妇霜序书藁说客疏喇喇朔北泰运贪褊通泻吐食握发万姓奚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