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台辅。衮,古代帝王及上公的礼服。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太尉沛国刘叔方》:“ 叔方 尔乃翻然改志,以礼进退,三登台衮,号为名宰。”《北史·豆卢宁杨绍等传论》:“﹝ 观德王 ﹞位登台衮,庆流后嗣。” 唐 白居易 《与韩弘诏》:“夫外拥旌旄,爪牙之重任;内参台衮,股肱之寄深。”
“台衮”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释义
指代高官显位,尤指三公级别的重臣(即“台辅”)。“衮”是古代帝王及上公所穿的礼服,象征尊贵地位。
出处与用法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如应劭《风俗通》中“三登台衮,号为名宰”,《北史》也有“位登台衮”的描述,均指身居高位。
比喻延伸
在部分语境中(如),“台衮”被引申为形容人仪态庄重、举止端正,如同身着衮服的官员般威严。但这种用法较少见于权威典籍。
使用场景
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描述显赫官职或借喻人的庄重气度,例如:“外拥旌旄,内参台衮”(白居易《与韩弘诏》)。
提示:若需进一步探究该词的近义词,可参考“台辅”“宰辅”等表示高官的词汇(综合)。
台衮(tái gǔn)是一个表示位高权重的词语,主要用于指称官位极高的人或者地位显赫的人。
台衮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台:丿、厂(6画)
衮: 衣、勹、彳(8画)
台衮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宗伯·序》中,用于形容显贵的官员。
在繁体字中,台衮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台的上部分为寺,下部分为口,衮的上部分为龙,中间为丨,下部分为月。
1. 他一直从事政治工作,现在已是台衮级别的高官。
2. 这位企业家的成功使他成为商界的台衮。
台衮并不常与其他字组词,一般独立使用。
近义词包括:高官、显贵、声望。
反义词包括:平民、庸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