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书禀的意思、书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书禀的解释

文书。 清 袁枚 《新齐谐·汪二姑娘》:“ 绍兴 吴某 ,行三,在 赵州 刺史署中主刑名,后又延一管书禀者,亦 吴 姓,行三, 苏州 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书禀”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其核心含义指下级呈递给上级的正式文书或书信,尤指禀报、陈情类的公文。以下从权威汉语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1. “书”的本义

    指书写、记录,引申为文书、信件。《说文解字》释:“书,箸也”,即用文字记述事物。

  2. “禀”的本义

    原指禀告、报告,特指下对上的陈述。《广韵》注:“禀,供穀也”,后引申为“受命于上,报事于上”。

  3. “书禀”的合成义

    二者结合指以书面形式向上级汇报或请命的正式公文,常见于古代官场文书体系(如明清时期的“禀帖”)。


二、用法与特征

  1. 文体性质

    属上行公文,需遵循固定格式(如开头写“敬禀者”,结尾用“谨禀”),内容多涉及政务请示、民情陈诉等。

  2. 使用场景

    常见于官员向朝廷、下属向上司、百姓向官府提交的正式文书(例:《红楼梦》贾政向工部提交的“书禀”)。

  3. 与现代词汇对比

    功能近似于当代“请示报告”或“正式函件”,但更具礼仪性与等级色彩。


三、权威文献佐证


四、延伸:同源词“禀帖”

“禀帖”为“书禀”的近似形式,专指简短呈文。如《儒林外史》第五回:“严贡生备了禀帖,差家人赴县告状。”


“书禀”是古代公文体系中典型的上行文书,承载信息传递与行政管理的双重功能。其消亡反映了现代文书制度的简化,但作为历史语汇,仍具重要研究价值。


参考资料(依据原则精选权威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
  3.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
  4. 黄六鸿《福惠全书》(清康熙刻本)

网络扩展解释

“书禀”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hū bǐng,主要含义如下:

1.基本定义

指文书,多用于古代官署或正式场合的书面文件。例如清代袁枚《新齐谐·汪二姑娘》中提到“管书禀者”,即指负责管理文书的人员。

2.词源与用法

3.例句与文献引用

清代文献中常见该词,如:

“绍兴吴某……后又延一管书禀者,亦吴姓。”(《新齐谐·汪二姑娘》)
此处“书禀”指官府中处理的文书事务。

4.扩展说明

部分资料(如)提到“书禀”可引申为“天生的文学才能”,但此用法较少见,需结合语境判断。

“书禀”是古代对文书的特定称呼,多用于官方场景,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清代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别将别筵避让腷塞草窠彻幂尘面抽芽舛午逮通电老虎斗魁发花菲食风飑耿灼贡书够味儿勾引过任毫露黑沉鹤径昏晓解逅节节胜利饥慌犄里旯旮金声掷地跻身吉时钜构敛影逃形乱民谩切敏卲评准普渡芊萰啓导蚑行喘息鹊角润玉三人成市虎折杨水豢睢睢孙女太古檀晕铜爵楼万箭穿心顽童完宥威畏无法无生相马鲜腴谢家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