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侍使 ”。古代没入官府为奴的罪犯家属中,以年少较有才智的女子为侍史。《周礼·天官·序官》“奚三百人” 汉 郑玄 注:“古者从坐男女没入县官为奴,其少才知以为奚,今之侍史官婢,或曰奚官女。”《后汉书·荀爽传》:“臣窃闻后宫采女五六千人,从官侍使復在其外……诸非礼聘未曾幸御者,一皆遣出,使成妃合。” 唐 韩愈 《题百叶桃花》诗:“应知侍史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 清 查慎行 《题蔡方麓修撰早朝图》诗:“水晶帘成月如钩,侍史妆成尽下楼。”
(2).古时侍奉左右、掌管文书的人员。《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 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 宋 苏轼 《用前韵答西掖诸公见和》:“岂惟蹇步苦追攀,已觉侍史疲奔送。”
“侍史”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官府奴婢中的特殊群体
指古代因连坐被没入官府的罪犯家属中,挑选出的年少且有才智的女子。这类人承担文书或辅助工作,如《周礼》郑玄注提到“今之侍史官婢”。
掌管文书的随从人员
多指侍奉贵族或官员左右、负责记录和文书管理的职务。例如《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会客时,屏风后常有侍史记录谈话内容。
网络释义多综合上述两类含义,强调其“侍奉+文书”的双重属性。需注意,不同文献中的具体指向可能因时代或语境略有差异。
侍史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侍(shì)和史(shǐ)。
侍的部首是人,总共有8画。它的拆分部首是侍,侍是一个独立的部首,表示侍候、伺候等意思。侍的偏旁部首是亻,表示人,而右边的部分是寺,寺在古代写成司,表示门神。侍的基本意思是侍候、伺候。
史的部首是口,总共有3画。史是一个独立的部首,表示史官、史书等意思,它的基本意思就是记录历史的书籍或者职位。在古代,史的形状是“聿”,表示记事。
侍史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官制。侍史是官场上的一种职位,起源于周朝,专门负责记录和书写朝廷的事务。侍史一职通常由受过良好教育的儒生担任,负责撰写和整理重要的政务文件和历史记载。
在繁体字中,侍史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有所不同。侍史则通常写作“侍士”,士在古代写作“士”,表示士兵,侍士的意思是侍候皇帝的近卫武士。
例句:
侍史每天清晨准时前来朝廷,记录下各项事务。
组词:侍卫、侍从、史书、史料。
近义词:侍从、侍奉、侍僧。
反义词:主、官、贵、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