雠问的意思、雠问的详细解释
雠问的解释
[call sb. to account] 辩论问难
详细解释
问难。《后汉书·郭太传》:“诸生博士皆就讎问。”
词语分解
- 雠的解释 雠 (讎) ó 校对文字:校雠。雠校。雠定(校对并加以考证)。 同“仇”。 同等:“史高与金安上……皆雠有功”。 售,给价。 应对:雠问(辩驳问难)。 古同“酬”,酬酢。 笔画数:; 部首:隹; 笔
- 问的解释 问 (問) è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询问。问答。问题。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问津。质问。过问。 为表关切而询问:慰问。问候。问长问短。 审讯,追究:审问。问案。唯你是问。 管,干预:概不过
专业解析
雠问(chóu wèn)
释义
“雠问”为古汉语复合词,指责问、诘问,强调以严厉或对抗性的态度追问对方,多用于书面语境。其核心含义包含两层:
- “雠”:本义为应答、应对,引申为敌对、辩论(《说文解字》:“雠,犹应也”),体现双方的对立关系。
- “问”:即质问、追究,含诘难之意。
二者结合,指通过严厉的言辞追究对方责任或过失,带有较强的冲突色彩。
典籍用例
- 《汉书·卷五十三》载:“吏或呵斥,或雠问其罪。” 此处“雠问”指官吏以威势审问罪行,凸显权威性责难。
- 唐代韩愈《复仇状》:“雠问其处,执而诛之。” 意为追查仇人下落并加以惩处,体现追究到底的强硬态度。
语用特征
- 书面性强:属文言词汇,现代汉语极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仿古文本。
- 情感色彩:隐含对抗性与严厉性,区别于中性词“询问”。
- 使用场景:传统多用于司法、论辩或道德谴责语境,如官吏审案、士人论争等。
同义词辨析
- 诘问:侧重追问真相,语气较“雠问”缓和。
- 质询:多用于正式场合的查证,情感中立。
- 谴责:强调道德批判,非直接追问行为。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2卷,第108页,“雠问”词条释义。
-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6年),第185页,释为“责问”。
-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第890页,注“雠”含“对答、仇敌”义,与“问”结合表诘责。
现代适用性
当代使用中,“雠问”已被“质问”“责问”等替代,仅存于特定学术研究或仿古创作中,需注意语境适配性。
网络扩展解释
“雠问”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1.词义解析
- 基本含义:指辩论、问难,即通过辩驳和问答的形式探讨问题。
- 单字拆分:
- “雠”(chóu):本义为校对文字(如“校雠”),引申为应答、应对,古同“酬”(如酬酢)。
- “问”:指问难,即提出疑难问题要求解答。
2.历史用例
- 出自《后汉书·郭太传》:“诸生博士皆就讎问”,描述学者们向郭太请教、辩论学术问题的场景。
- 此例说明“雠问”常用于学术或思想交流中,强调通过问答形式深入探讨。
3.延伸含义
- 除辩论外,“雠”在古籍中还有“报复”“仇恨”等义(如“仇雠”),但“雠问”一词不涉及负面含义,仅指学术性辩驳。
4.现代应用
- 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见于研究古文或历史文献时,需结合语境理解其“辩难”或“应对问难”的核心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雠”的其他用法(如校雠、仇雠),可参考权威字典或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弁辰炳赫侪众查证乘日吹索褚师大帮达常低幽敦笃笃速法名赗马坟壠附律更仆数羹食宫亭湖沟垒挂扯猴刺脱火龙痎市镜头就功鸠盘究切机幸祭主鞠弭看人说话凌翥柳营花阵率职梅天明试弄瓦之喜排序叛乱轻车熟路清级犬人取先绒花赏工神芝蓍簪竖子成名贪妬贪乐头没杯案王祥卧冰卧佛寺五兵无偏贤辅详驳吓辱遐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