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敦笃的意思、敦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敦笃的解释

敦厚笃实。《左传·成公十三年》:“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篤。” 宋 苏舜钦 《杜谊孝子传》:“ 谊 性敦篤不苟,惟信义所在,事父母极其孝。” 清 曾国藩 《李忠武公神道碑铭》:“公端凝敦篤,爱人不尚美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敦笃(dūn dǔ)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指向品德与性格的特质。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该词本义为“敦厚诚笃”,指人性格质朴、忠厚且意志坚定。从字源角度分析:

  1. “敦”原指古代盛黍稷的礼器,因其形制厚重,引申为“厚实、诚恳”,如《礼记·曲礼》中“敦善行而不怠”;
  2. “笃”本义为马行迟顿,后演变为“专一、坚实”之意,《说文解字》注“笃,马行顿迟也”,后延伸指品性忠实可靠。

在应用场景中,该词多用于褒扬人物品德,如《尚书·周官》载“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孔颖达疏解此处“扰”即“敦笃”,强调教化民众需以敦厚品行为根基。现代汉语中常用于形容为人处世诚恳可靠的特质,例如“家风敦笃”“性情敦笃”等表达。

网络扩展解释

“敦笃”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dūn dǔ,其核心含义是敦厚笃实,多用于形容人的品格或人际关系的真诚深厚。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字义分解

    • 敦:意为真诚、亲近,强调待人接物的质朴态度()。
    • 笃:意为忠诚、坚定,体现对信念或情感的持久坚守()。
      二字结合,形容人内在的厚道与外在的坚实。
  2. 出处与用例
    最早见于《左传·成公十三年》:“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后历代沿用,如宋代苏舜钦称赞杜谊“性敦笃不苟”,清代曾国藩描述李忠武“端凝敦笃”()。

二、应用场景

三、相关扩展

四、总结

“敦笃”既强调内在品性的淳朴,也注重对情感或道义的忠诚坚守,是中华文化中推崇的传统美德之一。如需更完整的古籍用例或近义词列表,可参考《左传》《后汉书》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边房崇邃淙凿二屋里分年干涉官牛估猜孤独故将还轸黑帮黄耳花镊婚族极冠吉莫鞾京报连登黄甲决命争首开诱客踪来禽青李靓丽练功陵僭楼阙蒙娜丽莎梦思黾厄塞面红面緑目不给赏偏废批办披风迁附抢手货迁坐丘茔戎弓塞北沙痕杀坯舍利子生寄死归石屏是耶非耶署拜虽则泰山鸿毛桃夭新妇填淤体看通泰退帐瓦楞纸芄兰温生絶裾文箫贤材鞋弓袜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