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pider] 〈方〉
(2) 棉红蜘蛛
(3) 麦蜘蛛
(1).火形和龙形的图案。多用于帝王服饰。《左传·桓公二年》:“火龙黼黻,昭其文也。” 杜预 注:“火,画火也;龙,画龙也。”
(2).传说中浑身带火的神龙。 唐 王毂 《苦热行》:“ 祝融 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 宋 梅尧臣 《次韵和马都官苦热》:“火龙将焚鬣,阳乌多渴心。”《清史稿·灾异志四》:“﹝ 康熙 ﹞五十七年八月初一, 钟祥 火灾,先是有童謡云:‘八月初一火龙过’,至是果应。”
(3).形容绵延不绝或连成一串的灯火。 唐玄宗 《早登太行山中言志》诗:“火龙明鸟道,铁骑绕羊肠。” 宋 陆游 《丁酉上元》诗之一:“月离云海飞金镜,灯射冰帘掣火龙。”
(4).形容延烧的烈火。 宋 梅尧臣 《送黄殿丞通判润州》诗:“前年 江州 飞火龙,楼殿化尽山将鎔。”
(5).指龙灯。 清 李慈铭 《越中灯词》:“月下新妆齐出看,前村报舞火龙来。”
(6).喻火车。 郭沫若 《颂武汉》诗:“火龙驶过 龟蛇 舞,铁鸟飞临风鹤回。”
(7).方言。炉灶接连烟囱的通烟孔道。
(8).棉红蜘蛛和麦蜘蛛的别名。
“火龙”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和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以下为综合解释:
字面组合
由“火”和“龙”组成:“火”指燃烧的火焰,“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兽,象征威严与力量。组合后形容“火焰如龙”,比喻势头猛烈、气势磅礴的事物。
具体释义
若需进一步了解文化渊源或具体典故,可参考《左传》、唐诗等文献,或查阅权威词典如《火龙汉语词典》。
《火龙》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字面意思是“火焰腾空的龙”。它可以表示一种神秘、威武和力量的象征。
《火龙》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分别是“火”和“龙”。其中,“火”的部首是“火”本身,共有四画;“龙”的部首是“龍”,共有五画。
《火龙》的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之一,被视为神兽。而火则象征着热情、能量和力量。因此,将火和龙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火龙》这个词语。
在繁体中文中,火龙的写法为《火龍》,使用的是龙的繁体字形。
在古代汉字中,《火龙》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火以“火”字的上、中、下分别加上三个点构成。龙则以“亠”、“日”、“夕”、“辶”、“厂”、“龙”六个部分组成,形象更加繁琐,代表着当时文化的特点。
1. 龙卷风如同一条火龙,疾驰而过。
2. 他的魔法师装束彷佛一条古老的火龙。
3. 嘶…………火龙的怒吼声充满了整个战场。
1. 火焰
2. 龙舟
3. 龙腾虎跃
1. 火之长城
2. 火凤凰
3. 火鸟春秋
1. 水龙
2. 龙卧
3. 龙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