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躲避退缩。 宋 强至 《送章传道东归三十八韵》:“二 章 初交锋,懦气令避缩。”
“避缩”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1. 基本含义
拼音为bì suō,由“避”(避开、回避)和“缩”(退缩、畏缩)两字组成,表示在面对困境、危险或压力时主动选择躲避或退缩,以求自保或避免损失。
2. 详细解释
该词强调一种消极应对的态度,常用于描述因懦弱、恐惧或缺乏勇气而不敢直面挑战的行为。例如在宋代诗人强至的诗句“二章初交锋,懦气令避缩”中,便通过“避缩”刻画了因胆怯而退缩的形象。
3. 近义词与用法
近义词包括“退缩”“畏缩”“躲避”等,多含贬义,暗含对逃避行为的否定评价。例如:“面对困难时一味避缩,只会错失成长的机会。”
4. 出处与示例
最早可考的文献为宋代诗词,现代多用于书面或正式语境,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情感色彩。
“避缩”是一个汉字,它由两个部首组成:辶和捶。辶是走的意思,捶是锤子。该字的笔画数为16画。
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最初的写法为“邲”,它是中国古代地名的一个通假字。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保留了原有的部分,并且在部首“辶”上加了头部偏旁,写作“避”。由于“避”意味着逃避或躲避,所以“避缩”也有这个含义。
古代汉字写法中,“避”字没有变化,但“缩”字的写法有所差异。在篆书时代,它的写法是“彐穴”,而在隶书时代,缩写为“⺌”。“缩”的字形在繁体字中保留了隶书时代的写法。
下面是例句:
1. 他面对困难时总是避缩不前。
2. 面对压力,不要避缩退缩,应该勇敢面对。
组词:躲避、避开、避讳、避世
近义词:逃避、回避、躲藏
反义词:接纳、应对、面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