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房山石经的意思、房山石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房山石经的解释

房山 石刻经书。在 北京市 房山县 大房山 中。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畿辅·房山县石经》:“ 大房山 ,在京师 房山县 境内,俗名 小西天 是也。 隋 大业 间,僧 静琬 募金钱凿石为板,刻藏经传后,至 唐 贞观 仅完《大涅槃》一部。其后法嗣继其功,直至 完颜 时始成,贮洞者七,穴者二;封以石门,锁以浮屠。”解放后,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房山石经是中国佛教石刻典籍的集大成者,指现存于北京市房山区云居寺及石经山藏经洞内的石刻佛经群。其始刻于隋代大业年间(605-618年),由静琬法师为保存佛法典籍而发起,历经唐、辽、金、元、明、清六代,持续刻制千余年,现存完整石经版15,061块,总字数达3,500万字,被誉为“国之重宝”。

这一文化工程以石板为材质,采用阴刻楷书工艺,内容涵盖《大般若经》《涅槃经》《华严经》等千余部佛教经典。其别称“石经长城”源于刻经活动跨越朝代更迭的持续性,以及石版叠藏形成的物理规模。据《帝京景物略》记载,静琬刻经初衷为“备法灭”,即预防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灭佛事件重演导致经典失传。

房山石经的学术价值体现在三方面:其一,保存了《契丹藏》等失传佛经版本;其二,石刻文字为研究汉字演变提供实物依据;其三,经末题记包含大量古代社会经济史料。1987年云居寺塔及石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01年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曾评价其“镌刻之功,绵历千年,世界文化史上罕见其例”。(参考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房山石经》数字资源库、文物出版社《房山石经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

房山石经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房山石经指刻于北京市房山区大房山中的佛教石刻经文群集,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佛经。其名称来源于地理位置和载体形式。

二、历史沿革

  1. 肇始于隋代:隋大业年间(605-618年),静琬法师为保存佛经,募资凿石刻经,最初完成《大涅槃经》的刻制。
  2. 延续千年:历经唐、辽、金等朝代,由历代僧人接力刻制,至金代(12世纪)才基本完成全部工程,耗时近600年。

三、内容与保存

四、文化地位

五、其他信息

建议实地探访房山云居寺,可近距离观摩部分开放展示的石经碑刻。

别人正在浏览...

般弄北陆鄙虐不介入草食动物畅叫成涣饬戒出丑大权在握等身书独具一格恩润泛论反伤反上凡胎肉眼渢渢讽托风檐寸晷府命桂饵固要河事角槎胶木静退津涂金支九辩积小絶命词钧修溃腹晜孙理决黎丘丈人明贤迷愚末涓啮雪驽蹄盘岸乾人七搭八搭庆裔鸲鹆舞上下同门省劄瘦牛死灰复燃私室慝伪通晩土雨土芝文轴雾阁无啓民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