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肉桂做的钓饵。比喻侈而不当。语本《太平御览》卷八三四引《阙子》:“ 鲁 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黄金之钩,错以银碧,垂翡翠之纶,其持竿处位即是,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 元 陈樵 《瑇瑁赋》:“挟浮环以乱流,掺霜纶与桂饵,结精鋌以为网。”
“桂饵”是一个具有文学寓意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桂饵”指用肉桂制作的钓鱼饵料。字面意义虽为钓鱼工具,但在文学语境中多作比喻使用。
源自《太平御览》引《阙子》的寓言故事:鲁国有人用黄金钩、银碧装饰的钓具,并以肉桂为饵,结果却钓不到鱼。故事强调“钓之务不在芳饰”,即过分追求形式反而失去本质。
比喻华而不实、本末倒置的行为,尤其指过度追求表面修饰而忽略实际效果。如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用“翠纶桂饵”批评浮夸文风,指出华丽辞藻反而影响表达效果。
该词提醒人们注重实质,避免因过度包装或形式主义导致事与愿违,具有现实警示意义。
(注:以上解释综合参考了沪江词典、查诗文网等来源的权威释义。)
桂饵是一个汉字词,由两个部分组成——"桂"和"饵"。它的拆分部首分别为木和食,笔画总数为11。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繁体汉字中,它的写法是「櫃餌」。
在古代,"桂饵"一词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有些古文献中,"桂"这个字的写法是「硅」,表示一种贵重的香料。而"饵"这个字的古代写法则是「育」,通常指的是喂养或供给食物。
现代汉语中,"桂饵"一词通常用来形容某种物品或手段作为诱饵,以引诱他人或激起他人的兴趣。它可以指整体的东西,也可以指其中一部分。例如,它可以用来形容一种吸引顾客注意的各种营销策略、广告手段或者产品特色。
以下是一些使用"桂饵"这个词的例句:
1. 这个商家总是能够用各种新颖的促销方式将顾客吸引过来,他们真是擅长运用桂饵。
2. 这部电影在票房上使用了很多桂饵,例如明星演员和令人期待的故事情节。
3. 他的演讲中用了一些幽默的桂饵,成功地引起了听众的笑声和共鸣。
与"桂饵"相关的组词有:
1. 桂花:指桂树上开的花朵。
2. 饵料:指用来喂养动物或者用来钓鱼的食物。
"桂饵"的近义词可以是"引子"、"诱饵"或者"诱因"。而它的反义词可以是"禁绝"、"拒绝"或者"抵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