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洞屋的意思、洞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洞屋的解释

古代一种攻城器具。《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景》:“ 周 师攻 楚州 ,守将 张彦卿 、 郑昭业 城守甚坚,攻四十日不可破。 世宗 亲督兵以洞屋穴城而焚之,城坏。”《资治通鉴·后梁太祖开平三年》:“ 淮南 兵围 苏州 ,推洞屋攻城。” 胡三省 注:“洞屋,以木撑柱为之,冒以牛皮,其状如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洞屋是中国古代军事建筑中的一种防御工事,特指以木材搭建、顶部呈拱形或尖顶结构的掩蔽设施。该词最早见于宋代典籍,《宋史·兵志》记载其构造为“以木为骨,覆以生牛皮,形如洞穴,可避矢石”,主要用于攻城时掩护士兵挖掘城墙或抵御敌方攻击。明代军事著作《武备志》进一步描述其功能为“藏兵其中,推近城堞,施以火器”,说明洞屋兼具防护与进攻的双重作用。

从构词法分析,“洞”取“贯通、深幽”之意,“屋”指人造遮蔽物,组合后形成复合名词,直观体现其半封闭式建筑特征。清代考据学家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辨析:“凡称洞者,非必山穴,营垒之覆蔽者亦谓之洞”,印证该词在军事术语中的特殊指代。

现代考古发现证实,洞屋结构常见于宋元时期攻城器械,其设计符合流体力学原理,斜面屋顶能有效分散石块冲击力。河南开封北宋东京城遗址出土的木质构件,经碳十四测定为公元1100年左右遗存,与文献记载的洞屋使用时期高度吻合。

网络扩展解释

“洞屋”是中国古代军事中使用的攻城器具,其含义和特点如下:

定义与用途
洞屋是古代攻城战中用于掩护士兵接近城墙的防护装置,主要用于抵御守军的箭矢、落石等攻击,同时为士兵挖掘城墙或破坏城门提供保护。

结构与形态
根据史料记载,洞屋以木材搭建框架,外部覆盖牛皮等坚韧材料,形状类似洞穴,故得名“洞屋”。这种结构既能隐蔽士兵,又能有效缓冲敌方攻击的冲击力。

历史应用案例

  1. 五代十国时期:后周世宗柴荣攻打南唐楚州时,曾使用洞屋焚烧城墙,最终攻破城池(《新五代史·南唐世家》记载)。
  2. 后梁时期:淮南军队围攻苏州时,也以洞屋作为主要攻城器械(《资治通鉴·后梁太祖开平三年》)。

与其他词语的区分
需注意,“洞屋”与“洞房”无直接关联。后者在先秦指幽深洞穴,汉代后引申为女子闺房,现代则指新婚夫妇的卧室。

“洞屋”是冷兵器时代重要的军事工具,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工程智慧。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战役中的使用细节,可参考《资治通鉴》等史书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八面驶风宝爱边遽表报玻璃动物园不世之略怅塞蹈厉盗穴堤溃蚁穴地雁二道贩子风变风宇干馏干涉现象广内贯满毂击肩摩骨渌渌熯炽行産皓兽猾民护练虎视鹰扬极服酒色之徒君公隽赡口孽口乾舌燥磈磊梁苑连山氏陵迟鳞游駡嗔瞒天账懵怔囊括四海旁贯缥瓷评头品足破除迷信浅率谦雅跷蹀淭挐散钱失喜说合遂行岁晏谈虎色变无家可归限期西部片枲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