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笨嘴笨舌 ”。
“笨嘴拙舌”是汉语中常用的四字成语,指人语言表达能力弱、不善言辞的状态。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62页)的定义,该成语形容“说话不流利,言辞不敏捷”,常带有自谦或客观评价的意味。《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卷三第245页)进一步指出其核心特征包含“思维与语言表达脱节”,即内心有想法却无法精准转化为语言。
从构词法分析,“笨”本义指竹子的内层白色薄膜(《说文解字》),后引申为不灵巧;“拙”原指手部动作不灵活(《玉篇》),二者共同强化了“不擅长”的语义。“嘴”“舌”作为人体发声器官的代称,源自古代“三寸不烂之舌”的典故(《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在此构成并列结构,突出口语表达的维度。
该成语的使用场景可分为两类:一是自谦语境,如“我这人笨嘴拙舌的,还望见谅”;二是客观描述,常见于文学作品中塑造性格内向的人物形象。据《现代汉语应用词典》(语文出版社,2020年,第89页)的语用分析,其贬义程度较“哑口无言”等词轻微,多用于日常对话而非正式文书。
近义表达包括“拙口钝腮”(出自《西游记》)、“讷口少言”(《后汉书》),反义表述则有“口若悬河”(《世说新语》)、“伶牙俐齿”(《红楼梦》)。《成语源流大词典》(中华书局,2018年,第178页)考证其最早见于明代话本《醒世恒言》,在近现代汉语中逐渐定型为常用成语。
“笨嘴拙舌”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该成语形容人嘴笨、口才差,不擅长言辞表达。其中“拙”指不灵巧,“舌”代指说话能力,整体强调语言组织或表达的笨拙。
2. 出处与典故
3. 用法与语境
4. 近义词与反义词
5. 例句参考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拓展学习,可参考《石油城》原文或成语词典(来源、6、7)。
倍百备职遍体鳞伤表意文字孛孛丁不甘示弱蟾阁镜传摹春愁淡辞道死诋呵顶祝东西厢繁炽纷飞凤管妦媶抚巡高安公婆黑不溜何勿华冠丽服诨语嘉果见便建竖槛送鸡目眼警勉开缄坑人老掉牙砺世磨钝柳仪曹峦纹渌醽慢倍谩誺蒙松鸣鹄纳钵拏下马内困饶有睿略讪诮事伦寿麻树介书种死争锑华团集托口歍钦遐慕小梅汐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