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十天。 南朝 梁 何逊 《和刘谘议守风》:“弥旬苦凌乱,揆景候阡陌。” 唐 杜甫 《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追随不觉晚,欵曲动弥旬。”《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二年》:“逮 洛索 围城弥旬,外援不至,于是前 河东 路经制副使 傅亮 以精鋭数百夺门降 金 。”
“弥旬”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弥旬意为“满十天”或“持续十天”,由“弥”(充满、满)和“旬”(十天为一个周期)组合而成。例如《续资治通鉴》中“围城弥旬”即指围城持续了十天。
主要用于古代文学、历史文献中,描述时间跨度或事件的持续性。例如:
该词最早可追溯至《诗经·大雅·荡》中的“弥月疑其,弥旬不解”,后世多见于诗词、史书。
若需更多例证,可参考汉典及《续资治通鉴》等来源。
《弥旬》是一个中文词汇,含义是指时间为十天。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弓”和“日”,总共有11个笔画。
《弥旬》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历法系统。在古代,年份被划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被划分为三个旬。而每个旬则被细分为十天。因此,《弥旬》就是指一个月中的十天这一时间段。
在繁体字中,弥旬的写法为「彌旬」。字形上与简体字有所差别,但含义和拼音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弥旬可以写作「弭旬」。这种写法在古代文献中也可以找到。
1. 十月弥旬,天气逐渐寒冷。
2. 他答应在弥旬之内完成这个任务。
弥漫(mi2 man4):弥布于四周,充满整个空间。
弥补(mi2 bu3):修复或填补缺陷,弥合差距。
弥留(mi2 liu2):临终时被拖延住,思绪长久停滞在某个地方。
十日:一个月中的第十天。
半月:一个月的一半时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