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弥旬的意思、弥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弥旬的解释

满十天。 南朝 梁 何逊 《和刘谘议守风》:“弥旬苦凌乱,揆景候阡陌。” 唐 杜甫 《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追随不觉晚,欵曲动弥旬。”《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二年》:“逮 洛索 围城弥旬,外援不至,于是前 河东 路经制副使 傅亮 以精鋭数百夺门降 金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弥旬是古汉语中的时间量词,指满十日或时间持续十天,强调时间跨度完整且较长。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一、词义解析

  1. 字义拆分

    • 弥:本义为“满、遍及”,引申为“延续、覆盖”。
    • 旬:古代计时单位,十日为一旬(《说文解字》:“旬,徧也。十日为旬”)。

      合称“弥旬”即指时间延续满十日,如《汉书·王莽传》载:“乃者旬时,雨泽不降”,其中“旬时”即近义表述。

  2. 语境引申

    除具体十日外,文学语境中常泛指时间持久,如宋代苏轼《答李琮书》:“弥旬不雨,则民有菜色”,此处强调干旱持续时间长,非严格限定十天。


二、典籍用例

  1. 历史文献

    • 《后汉书·桓帝纪》:“比年水旱,弥旬为害”,指灾害持续十余日。
    • 唐代元稹《旱灾自咎贻七县宰》:“五月始申旦,弥旬不遑舍”,描述旱情绵延不止。
  2. 诗词应用

    宋代陆游《秋雨》:“弥旬雨不歇,兀坐如缚蚕”,以“弥旬”渲染秋雨连绵之状,增强时间流逝感。


三、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弥旬”已罕用,但“旬”仍保留于“上旬/中旬/下旬”等时间划分中。其古义在文史研究中具重要价值,尤其用于分析时间描述类古籍文本。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弥旬”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词义解释

弥旬意为“满十天”或“持续十天”,由“弥”(充满、满)和“旬”(十天为一个周期)组合而成。例如《续资治通鉴》中“围城弥旬”即指围城持续了十天。

字义分解

  1. 弥:本义为“充满”“遍布”,如“弥月”(满一个月)、“弥天”(满天)。
  2. 旬:古代时间单位,十天为一旬,如“上旬”“中旬”。

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古代文学、历史文献中,描述时间跨度或事件的持续性。例如: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可追溯至《诗经·大雅·荡》中的“弥月疑其,弥旬不解”,后世多见于诗词、史书。

若需更多例证,可参考汉典及《续资治通鉴》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部守不悆策序垂宪慈明催课生提防多材多艺多云法行風霾感或甘棠之爱光杆司令阖庐弘益黄茅汇印假说进长井眉颈圈禁楄浸提糺户九津觉道客土宽挺琅铛离经辨志礼帽洛涘旅舘名场钮子腻心谦拒琼膏遒伟趋操入幕宾乳制品三名三高散篆梢马神到之笔手边水丝朔蓬淑懿坛户桃夭之化土歌穨阘外祖父无以加霞缕相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