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舌之事。指进谗言。《战国策·燕策二》:“ 苏代 自 齐 献书於 燕王 曰:‘臣之行也,固知将有口事,故献御书而行。’” 鲍彪 注:“言人譖之。”
“口事”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理解:
“口事”指口舌之事,特指进谗言的行为,即通过言语诽谤或挑拨离间。该词多用于描述因言语引发的争端或人际矛盾。
古籍记载
最早见于《战国策·燕策二》:
“苏代自齐献书於燕王曰:‘臣之行也,固知将有口事,故献御书而行。’”
(鲍彪注:“言人谮之。”)
此例中,苏代预见到自己会因谗言被诬陷,故提前写信说明。
现代引用
部分词典将其归类为“口舌纠纷”或“谗言相关语境”的专有表达。
主要释义依据《战国策》及汉典、查字典等高权威性词典,低权威性网页(如诗词网、教育问答类)仅作辅助参考。
《口事》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语,通常指口舌是非、言辞争论和争吵等不和谐的言谈行为。
《口事》的拆分部首是“口”和“事”,其中“口”的拼音是“kou”、部首是“口”、笔画数是“3”,“事”的拼音是“shi”、部首是“事”、笔画数是“8”。
《口事》一词源于中国汉字文化,是由传统的汉字构成的。在繁体中文中,它的写法是「口事」。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例如在篆文时期,「口」的写法是一个像嘴巴的形状,曲线连接形成一个闭合的形状;而「事」的写法中,上面是一个更为简化的结构,下面是类似两个交叉的直线。
1. 他们因为一点小事就发生了口事。
2. 她喜欢和别人争吵,总是陷入口事之中。
3. 避免口事的发生是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组词:口角、口舌、口角纷争、言语争吵。
近义词:口舌之争、争论。
反义词:和谐、友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