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举国上下”是一个常用的成语,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及用法:
指全国所有阶层、各地区的人,涵盖从中央到地方的全体民众,强调范围上的全面性()。核心字“举”表示“全”或“整个”,如《管子传》中描述的“颓然以暮气充塞之”即体现全国普遍状态。
适用于描述涉及国家层面的重大事件,如庆典、灾难、政策推行等,突出全民参与或受影响的广泛性()。
《举国上下》是一个常用的成语,表示全国人民都参与其中,或者指全国范围的事务。下面将对该成语进行拆分、来源、繁体字、古代汉字写法、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进行详细解释。
《举国上下》由“丿”、“⺍”、“上”、“下”四个部首组成。
拆分后的笔画数为:丿(2画)+ ⺍(3画)+ 上(3画)+ 下(5画)= 13画。
《举国上下》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史记·项羽本纪》。在描述项羽围困秦国后,刘邦献计于项羽做出“白登初下,举国皆下”的决策。这个片段被后世发展为成语“举国上下”,表示全国人民都效忠于某一个人或事。
在繁体字中,《举国上下》的写法是:舉國上下。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举国上下》的写法会有一些变化。例如,“舉”可以写作“擧”,“國”可以写作“國家”,“上”可以写作“尙”,“下”可以写作“夏”。
1. 我们要鼓励举国上下共同为国家的繁荣而努力。
2. 这个比赛吸引了举国上下的关注。
3. 在这场疫情中,举国上下团结一心,使病毒得到了有效控制。
组成该成语的部分可以与其他词组合使用,例如:
1. 举国欢庆
2. 举国上阵
3. 举国上下一心
类似的意思的近义词有:
全国一致、天下一片声、万众一心、全国上下。
相反意思的反义词有:
少数人反对、分裂成千上万个部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