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誓券。又称丹书铁券。《水浒传》第九回:“堂悬勑额金牌,家有誓书铁券。”《水浒传》第五二回:“我自有誓书铁券护身。”参见“ 誓券 ”。
誓书铁券,又称“丹书铁券”或“免死铁券”,是中国古代帝王颁赐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殊契约凭证,具有极高的政治和法律效力。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指以铁质材料铸造的契券,上用朱砂(丹书)或金粉镌刻皇帝对受赐者的永久性承诺,常以“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等誓词明示世代恩宠。铁券通常剖分为左右两半,右半藏于皇家内府,左半赐予功臣,需合券方能验真。
铁券制度深刻反映古代“信诺重于金石”的契约文化,但实际效力常随皇权更迭而动摇。典型案例如明初李善长虽持券仍被诛,印证其局限性。相关记载见于《唐六典》《宋会要辑稿》等典章文献。
权威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本)
- 《明史·舆服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文献通考·王礼考》(中华书局影印本)
“誓书铁券”是中国古代君主颁发给功臣或重臣的一种特殊凭证,兼具奖赏与盟约性质。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又称“丹书铁券”或“铁契”,其名源于以丹砂书写于铁质契券上,是帝王与臣子之间信守承诺的凭证。它象征功臣享有特殊待遇,如免罪、免死等特权。
历史起源与形制
始于汉代,外形如筒瓦,分为两半,君臣各执其一。铁券内容记载臣子的功绩及帝王承诺,以铁铸成、丹砂书写,并藏于金匮石室以示郑重。
功能与意义
文学与历史记载
在《水浒传》中多次提及,如柴进因持有誓书铁券而自信免受官府迫害,反映其在民间认知中的权威性。
演变与消亡
明清时期仍沿用,但逐渐形式化。随着封建制度瓦解,铁券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现存实物多为唐代以后遗存。
若需更深入的历史案例或实物细节,可参考权威史料或博物馆藏品。
奥德赛彼岸表座拨楞朝直差配城鼓臣司畴合传催荡击捣虚批吭點紙節堕容恶辞匪嗣冯阑奋怒罘思趺足耕廛过房骨肉未寒航道狠恶化钱虎兕出柙湖州滩簧极情尽致骥尾考行空对空抠搂略计六誓駡唧唧毛里求斯么么内妓炮子儿普恩欠须诮嗤箬下春山姆大叔刷鑤殊节送宣酸文假醋踏路条画条领统府抟换兔葵王小二过年菀牧文成瀣沆隙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