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spatch;send] 打发
(1).打发;发落。《朱子语类》卷一○六:“凡下书者,须令当厅投下,却将书於背处观之。观毕方发付其人,令等回书。”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小姐,你去了呵,那里发付小生。” 元 姚守中 《粉蝶儿·牛诉冤》套曲:“告本官,送本都,从公发付。”《水浒传》第十九回:“今日众豪杰特来相聚,又要发付他下山去。”《醒世姻缘传》第八五回:“姓 刘 的娘儿两个,您爷儿们弄神弄鬼发付在谁家哩?”
(2).犹对付。 元 马致远 《任风子》第三折:“今日 任屠 的魔头至也,我且看他如何发付那。”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幽媾》:“夜半无故而遇明月之珠,怎生发付!”《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三回:“他倘若説:‘赔嫁的衣服不时样了。’要我给他做三二百银子衣服,明明是挤我这个短儿,我怎么发付他呢?” 巴金 《新生·三月二十五日》:“这一切情形是被两个巡捕看见了的,但他们都在用全副精神去发付马路中间的一个黄包车夫。”
(3).送交;付给钱、物等。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内监·纪述内臣》:“ 张世则 上所撰《貂璫史鑑》……上命留览,但不闻发付史局,人间亦无刻本,恐遂湮没不传,可惜可嘆。”《孽海花》第五回:“ 雯青 回到家来,那报喜的早挤满一门房,‘大人升官’、‘大人高发’的乱喊。 雯青 自与夫人商量,一一从重发付。”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一章:“地主家却想缩短时日把稻谷收刈完,省得多发付这三个短工的食粮和工钱。”
"发付"是汉语中具有多义性的动词,在古典文献及方言中呈现不同语境含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和《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的释义,其核心语义可归纳为以下三个层面:
处理、处置 指对人或事物进行安排处理,如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中"且看官府如何发付",《汉语大词典》引《水浒传》第三回:"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此处"发付"即指官府对案件的处理裁决。
打发、派遣 含使令性动作指向,如元杂剧《窦娥冤》"既是俺婆婆来了,叫他来,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清代《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平儿答应着,一径出了园门,来至家内,只见凤姐儿不在房里。忽见上回来打抽丰的那刘姥姥和板儿又来了,坐在那边屋里,还有张材家的周瑞家的陪着,又有两三个丫头在地下倒口袋里的枣子倭瓜并些野菜",其中"发付"多用于差遣仆役的语境。
交付、发还 作财物交割解,见《二刻拍案惊奇》卷十:"莫若依我说话,多些打发了他罢。他得了些东西,自然退去。"《汉语大词典》引宋代《朱子语类》:"譬如人犯一罪,官司已发付在牢,若不能保,须着人去监看。"
该词的语义演变体现了汉语动词从具体动作向抽象处置的延伸过程,在近现代方言中仍保留着"对付、应付"的引申义,如中原官话"这人真难发付"。
“发付”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早期白话或古典文学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打发、处置
指对人或事物进行安排、处理,常见于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作品。例如:
发落、送交
多用于官府或正式场合,表示将人或事交付处理。如《朱子语类》中“观毕方发付其人”,指审阅后交还当事人。
发泄(情绪)
在少数语境中可指情绪宣泄,如元曲《玉镜台》中“无发付氲氲恶气”,即无法排解怨气。
“发付”是古代白话中的多义词,需结合上下文理解,核心为“处理、安置”。如需更多古典例证,可参考《汉典》或《朱子语类》等文献。
爱着霸柄白磷罢露暴赋便服辨难滨洲铁路步级哺餟吵吵闹闹程命成券弛落愁妇草啖以重利敦譬燔灭凡戎车过得硬沆溉寒劣寒鷃鹤兆唿喇喇火盆柿僵伏践躐久许拒捕开径狼汤渠兰兆勒帛敛唇联系人立德立言买上告下磨劫末员木本油料林劈面平场批扺情天惸惸虬钟认屐如一瑟歌上梢神来之笔沈稳时调鼠窃四项基本原则腾懽无梁桶呜悒香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