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疲敝困乏。《管子·五辅》:“衣冻寒,食飢渴,匡贫窶,振罢露,资乏絶,此谓振其穷。” 王念孙 《读书杂志·管子二》:“罢露,谓室家疲敝也。”《战国策·秦策三》:“诸侯见 齐 之罢露,君臣之不亲,举兵而伐之。”
(2).谓使疲劳困乏。《韩非子·亡徵》:“罢露百姓,煎靡货财者,可亡也。” 王先慎 集解:“露当作潞,羸也。”
"罢露"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因露宿野外而疲惫不堪的状态。具体解析如下:
一、核心释义
"罢"通"疲",意为疲惫、劳累;"露"指露天、暴露于野外环境中。二字组合后,形容人因长期在野外露宿、缺乏遮蔽而导致的极度疲乏困顿之状。该词多见于先秦文献,强调因环境艰苦造成的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损耗。来源依据:《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二、古籍例证
《管子·五辅》中的记载最具代表性:
"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此谓振其穷。"
此处"振罢露"指救济因露宿野外而困顿的民众,凸显该词的社会关怀语境。来源依据:《管子》战国文献。
三、词义演变与辨析
•通假关系:"罢"为"疲"的通假字,汉代《淮南子》亦有"劳罢者不得休息"的用法佐证此义。
•古今差异:现代汉语中"罢"多表停止义(如罢工),"露"侧重显露义,古义组合已罕用,需结合文献理解。来源依据:王力《古代汉语》通假字研究。
学术参考文献
“罢露”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疲敝困乏
指人或事物因过度消耗而陷入疲惫、衰弱的境地。例如《管子·五辅》提到“振罢露”,即救济困顿的百姓;《战国策·秦策三》中描述齐国“罢露”,指其国力衰弱。
使疲劳困乏
作动词时,表示使他人或群体陷入疲敝状态。如《韩非子·亡徵》中“罢露百姓”,指统治者压榨百姓导致民力衰竭。
建议结合《汉语大词典》或权威古籍注释进一步考证具体语境中的用法。
挨饿安顿跋踄窆措炳朖笔簪不坠常平本钱吃栗多创草创始人辞源摧心但凡丹心如故丁娘子东南之美多米尼加联邦風移俗易过早横带弘简宏儒焦了尾巴梢子戒定慧诫慎迥涂寄帑旧地狂烈冷面寒铁廉维弥纶佞口蟠络泼娼根巧法倾宫庆祉弃瑕録用曲徇冗龊三币三十六郡羶慕社会保险慎初诗礼之家市闲书不尽意四禁私盐包祀仪晚霜为头围坐緼豫武部箫史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