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上稍 ”。与“下梢”或“下场”联用,比喻事情的开端或前半段。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 鶯鶯 儘劝,全不领略,迷留闷乱没处着,上梢里只唤做百年偕老,谁指望是他没下梢。”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鱼》第四折:“一齐的去那 皖子城 中送老,上稍里不眠花,下场头少不得落一会草。” 元 无名氏 《抱粧盒》第三折:“我则怕连累了玉叶金枝,你常好有上稍无下稍,也不索多议论少成事。”
“上梢”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层含义和用法,以下是详细解释:
“上梢”原指船桅的顶端部分,即船上最高的位置。在引申义中,常与“下梢”或“下场”对举使用,比喻事物的开端或前半段。例如:“上梢里只唤做百年偕老,谁指望是他没下梢”(出自金代《西厢记诸宫调》)。
需注意,“上梢”在部分词典中被误释为“形容人品质高尚”,但综合古典文献和多数来源,其核心含义仍围绕“事物的开端”。若涉及文学赏析,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西厢记诸宫调》或宋代诗词中的用例。
上梢是一个汉字词语,可拆分成两个部首:上(一)和木(木头的意思)。
上部作为部首,意味着位置、方位等含义。木部则指木材、树木;在字义上,梢指树梢、树的末梢部分。
源自汉字,上梢也可以以繁体字形式写作「上梢」。
在古代,汉字字形较为复杂。上的古体是「上」字向上延展出直线,表示上升的意象;梢的古体是「朝」字和「乆」字的结合,下方为朝字,上方为乆字,表示树枝向上延伸的形态。如今的写法简化了这些笔画,更加易于书写。
例句:他站在山巅,眺望远方,只能看到树的上梢。
组词:上梢之木,上梢探花,上梢之人。
近义词:树梢,树尖。
反义词:树根,树干。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