掇皮的意思、掇皮的详细解释
掇皮的解释
[candid;forthright] 去掉皮,常指直率,无所掩饰
详细解释
除去皮。掇,通“ 剟 ”。喻彻里彻外。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谢公 称 蓝田 掇皮皆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范啟 与 郗嘉宾 书曰:‘ 子敬 举体无饶,纵掇皮无餘润。’” 宋 楼钥 《真率会次适斋韵》:“閒暇止应开口笑,詼谐尤称掇皮真。”
词语分解
- 掇的解释 掇 ō 拾取;摘取:掇拾。掇弄。 用双手拿(椅子,凳子),用手端。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皮的解释 皮 í 动植物体表的一层组织:皮毛。 兽皮或皮毛的制成品:裘皮。 包在外面的一层东西:封皮。书皮。 表面:地皮。 薄片状的东西:豆腐皮。 韧性大,不松脆:花生放皮了。 不老实,淘气:顽皮。 指橡胶:胶
专业解析
掇皮的详细释义(汉语词典角度)
“掇皮”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
字面本义:剥去皮毛。
- 此义直接源于字面组合:“掇”有拾取、摘取、剥取之意;“皮”即表皮、外皮。合起来指剥去物体的表皮或皮毛。这个含义较为具体,指一种去除外层的动作。
-
常用引申义:直率自然,毫无掩饰、做作;也指人坦诚到不留情面。
- 这是“掇皮”更常见且重要的引申义。其意象源于剥去表皮后显露内在本质,用以比喻人的言行举止直来直去,不加伪装,本性完全显露,毫无虚饰。这种直率有时甚至显得过于坦率或不够圆滑。
- 典故来源:此义项最著名的出处见于南朝宋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赏誉》:“掇皮皆真。” 这是桓彝评价褚裒(字季野)的话,意指褚裒为人极其真诚坦率,剥去皮(喻指外在修饰)后露出的全是真实本性,没有丝毫虚假做作。后世常以“掇皮皆真”或直接用“掇皮”来形容这种坦诚直率的品格。
- 例如:宋代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五:“(富弼)语人曰:‘掇皮是真好人,未可忽也。’” 这里也是形容某人极其真实坦率。
“掇皮”一词,其核心在于“去除表象,显露本真”。从具体的剥皮动作,引申为形容人性格极度直率坦诚、毫无矫饰,是一个带有赞赏(强调真诚)但也可能隐含不够含蓄意味的词汇。其经典出处和常用语境均在《世说新语》“掇皮皆真”的评价中。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 “掇皮”词条释义及书证(《世说新语·赏誉》)。
- 《世说新语·赏誉》([南朝宋]刘义庆 撰) - 中华书局出版版本或其他权威整理本。 可参考中华书局官网相关图书信息:https://www.zhbc.com.cn/ (需具体查找《世说新语》条目)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掇皮”词条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掇皮”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duō p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说明:
1.基本释义
- 字面义:指“除去外皮”,其中“掇”通“剟”(意为削除、剥离)。
- 引申义:比喻人性格或行为直率真实、毫无掩饰,强调表里如一。
2.出处与用例
- 最早见于南朝文献,如《世说新语·赏誉》中记载:“谢公称蓝田掇皮皆真”,形容蓝田侯王述为人坦率。
- 宋代楼钥诗句“詼谐尤称掇皮真”也借用此词,突出不加伪饰的特质。
3.用法特点
- 多用于形容人的品性,含褒义色彩,如“掇皮皆真”即指内外一致的真实。
- 近义词包括直率、坦诚、表里如一,反义词如虚伪、矫饰。
4.现代应用
-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古文研究或文学创作中,需结合语境理解其比喻义。
总结来看,“掇皮”通过剥离外皮的意象,生动传达了去除伪装、展现本真的内涵,是汉语中富有画面感的词汇。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世说新语》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奥远败家相保底操宰测量长终串衍吹毛求瑕当匈跌停板递身地域东零西碎防送卒福飨宫帏拐肘匦书国功骨突韩衆鸿论薨然后言火春祸福同门监地箭括井然有序惧内拘絏科断劣绅陵聚零位幕下内扇浓郁飘虀扑击蜻蜓舟齐同葺屋齐云楼社稷神匾勝券声声气气生铜十二处刷马刷毛宿处叹悲通课司违挠毋追弦吹象箸谢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