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送卒的意思、防送卒的详细解释
防送卒的解释
押送犯人的差役。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六:“及出狱,赂防送卒,使缓其行。”
词语分解
- 防的解释 防 á 戒备,预先作好应急的准备:防止。防备。预防。防范(防备,戒备)。防患未然。防意如城(指严格控制个人欲望,就像守城防敌一样)。防微杜渐(在坏事和错误刚冒头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以免发展下去)。 守卫
专业解析
防送卒,是古代中国司法体系中负责押解、看守犯人的差役,属于地方官府中的低级吏员。该词为复合词,需分字释义:
-
防
- 本义为堤坝,引申为防备、守卫、看守之意。在此语境中特指押送途中对犯人的监管与防护,既要防止犯人逃脱,也要防备外部劫囚或犯人自伤。
-
送
- 本义为运送,引申为押送、递解。指将犯人从一地(如案发地、初审地)押送至另一地(如上级审判机构、流放地或监狱)。
-
卒
- 本指古代供差遣的役夫或士兵,后泛指官府中的低级差役、兵丁。在“防送卒”中,即指具体执行押送任务的差役人员。
综合释义:
防送卒指古代官府中专门负责押解、看守、递解犯人的差役。他们的职责是在犯人被移送(如提审、转监、流放)过程中,执行押送任务,并负责沿途看守、防止犯人脱逃或发生意外。
历史背景与职能:
- 防送卒常见于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地方司法体系中,尤其在州、县一级衙门服役。
- 其工作性质艰苦且风险较高,常需长途跋涉押送犯人至指定地点(如州府、省城、京城或流放地)。
- 除押送外,他们也负责看守临时拘押的犯人。
- 在《水浒传》等古典文学作品中,常有对防送卒(常被称为“防送公人”或简称“公人”)押解主角(如林冲、武松)的描写,反映了其实际职能和社会地位。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该权威工具书对“防送”一词有明确解释:“押送犯人”。虽未单列“防送卒”,但“防送”即其核心职能,而“卒”指执行此职能的差役。其释义基于大量历史文献和语料库分析,具有高度学术权威性。来源:《汉语大词典》相应词条(实体书或授权数据库如“汉典”等)。
- 《宋史·职官志》及相关司法制度研究: 宋代司法制度记载相对详细,其中提及地方衙门(如州、县)设有负责缉捕、看守、押解犯人的吏卒,防送卒即属此类。相关研究(如戴建国《宋代法制初探》、郭东旭《宋代法制研究》)会论及地方狱政和差役体系。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或相关学术著作。
- 《水浒传》(施耐庵著): 作为反映宋元社会风貌的经典小说,其中多次出现“防送公人”押解犯人的情节(如第八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是理解该词实际应用场景的重要文学佐证。来源:通行版《水浒传》。
“防送卒”是古代中国司法体系中承担押解与看守犯人职责的低级差役,其名称清晰体现了其核心任务——“防”(看守防备)与“送”(押解递送)。该词是研究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狱政管理及社会底层吏役的重要词汇。其释义可参考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及反映当时制度的史书(如《宋史》)和文学作品(如《水浒传》)。由于史料记载侧重官职而非具体差役名目,其具体组织、待遇等细节需结合司法制度史研究综合考察。
网络扩展解释
“防送卒”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防送卒(拼音:fáng sòng zú)指古代押送犯人的差役,主要负责看守和护送犯人至指定地点。该词常见于宋代文献,例如《耆旧续闻》中记载:“及出狱,赂防送卒,使缓其行”,描述了犯人贿赂差役以拖延行程的史实。
历史背景
- 职能:属于古代司法体系的基层执行人员,职责类似现代狱警或法警。
- 社会地位:多为底层官吏或士兵,因接触犯人可能被贿赂,文献中常提及此类现象。
相关词语
- 近义词:解差、押司(均指古代押送人员)。
- 关联词:狱卒(看守监狱的差役)、捕快(负责缉捕犯人的官吏)。
权威来源
- 汉典、查字典等工具书将其定义为“押送犯人的差役”,并标注明确的历史用例。
若需进一步探究相关历史案例或具体文献出处,可参考《耆旧续闻》等宋代笔记。
别人正在浏览...
挨靠边朔闭架式秉戒鄙邑补痕步位参谘长庶晨星葱芊等仵方彩放空气翻来覆去汾脽负衡父系氏族公社格凛凛羹定根根梢梢公仆广州泉寡少鲑饭贵兆函大画角涧阿牋藤急遍饥饿线醪酒鍊丹丽色利心理债隆准公幕僚前日啓疆七零八碎轻舟祈年跧迹踆鸱戎骖辱么三戾缫丝厂戺陛十不闲莲花落实丕丕炭墼外此晚饷温居五旅瑕訾洗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