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箭的末端。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 姜子发 云:‘曾闻 朱未孩 言,火砲中弹子,必于沙中磨之极圆,出砲门后,空中之气,不能阻碍,其去必远,捣蚯蚓成浆,以箭括淬之,其锋之銛利,过於磨错。’”
(2).山名。即 岐山 。在 陕西省 岐山县 东北,最高处曰 箭括岭 ,岭巅有缺,形似箭括,故名。 清 宋琬 《华岳》诗:“ 扶桑 万里天鷄曙, 箭括 三更石马鸣。”
箭括(jiàn kuò)是汉语中的古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指箭杆末端扣在弓弦上的凹槽或缺口,是弓箭结构的关键部位。
来源:
《汉语大词典》解释:“箭括,箭末衔弦处。”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指出其本义为“箭的末端与弓弦接触的部分”。
因箭括需与弓弦配合,引申为“张弓搭箭”的动作或状态,常见于古文。
例证:
《汉书·李广传》载:“广乃令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暮,吏士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服其勇也。”其中“持满”即拉满弓弦(含箭括动作)。
特指位于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的箭括岭(又称“箭筈岭”),因两峰对峙形如箭括而得名,为周文化发源地之一。
来源: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记载:“箭括岭在岐山县东北,岐山分支,双峰如箭括,故名。”
《读史方舆纪要》称其“山有两岐,故名岐山,箭括乃其别称”。
“括”在此词中读kuò(非guā),与“包括”的“括”同音。
权威参考来源:
“箭括”一词有以下两个主要含义:
箭的末端
指箭尾部分,通常与扣弦或箭镞(箭头)相关的结构。例如清代文献《广阳杂记》提到,制造箭时会将箭括浸入蚯蚓浆以增加锋利度,说明其与箭的金属部件(如镞)相关。
山名(岐山·箭括岭)
位于陕西省岐山县东北,因山顶有一形似箭末端的缺口而得名。该山最高处称为“箭括岭”,属于岐山山脉的一部分。
补充说明:
暗曶摆手本军表意字不堪设想敞静创痏炊臼之戚催督翠簪踶囓滴水成河兜嘴二腊芬芳风痹富中贵盛果皮轰斗宏朗愰荡化治活局子嚼说节镇凈财近史寄质空海老钱两丱留空硉矹湄公河弥流爬剔匹人扑膘气吼吼青琐第任性三句不离本行沙殻子山吏是古非今式盘试水枢长水渠梳弄痛恻通上彻下土崩鱼烂吴安王五月子响胡芦乡慕消灾屟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