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匦书的意思、匦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匦书的解释

投于匦函中的文书。 宋 叶适 《刘公墓志铭》:“ 隆兴 初元,匭书千至;天子惊嗟,曰纔一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匦书(guǐ shū)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其含义可从字源和古代制度两方面解析:

  1. 字义解析

    • 匦(guǐ):本义指匣子、小箱子,特指古代用于收纳意见或举报信件的铜制容器。《说文解字》释为“匣也”,引申为收纳密奏的器具。
    • 书(shū):指文书、信件。

      组合后,“匦书”字面意为投递于匦中的文书,特指古代通过官方渠道秘密呈递的检举信或谏言。

  2. 历史制度背景

    该词源于唐代的“匦使院”制度。武则天时期设立“铜匦”于宫门,分设四口(延恩、招谏、伸冤、通玄),供臣民投递书信以陈情、谏议或鸣冤,由“匦使”掌管(《唐会要·卷五十五》)。因此,“匦书”在史籍中多指通过匦箱呈递的密奏或举报信,是古代信访制度的体现。例如:

    《新唐书·百官志》载:“以御史中丞、侍御史一人为理匦使,掌申冤滞达冤情。”

  3. 引申与文学用法

    后世文学作品中,“匦书”偶喻隐秘的谏言或揭露内情的文书。如清代顾炎武《日知录》提及:“唐设匦函,使民得自通于上”,强调其沟通民意的功能。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匦书”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guǐ shū(注音:ㄍㄨㄟˇㄕㄨ),其核心含义指古代投递到匦函中的文书。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匦书特指通过匦函(古代收纳文书的匣子)呈递的官方文书,主要用于臣民向君主进言、举报或献策。这种形式常见于唐宋时期,是当时重要的信息传递渠道。


二、历史背景与引证

宋代叶适在《刘公墓志铭》中记载:“隆兴初元,匦书千至;天子惊嗟,曰纔一二。” 说明当时通过匦函投递的文书数量庞大,但能被君主重视的仅占少数。这一制度体现了古代政治中“广开言路”的理念,类似于今天的信访或意见箱机制。


三、相关扩展

  1. 匦函:一种密封的匣子,多设于宫门外,用于收集民间或官员的文书。
  2. 关联词汇:蠹书虫(指死读书的人)、中书君(毛笔的别称)等,虽与“匦书”无直接关联,但均属古代文书文化范畴。

四、现代启示

该词反映了古代信息传递制度的特色,现代汉语中虽已罕用,但可作为研究历史文书制度或古代政治文化的术语参考。

别人正在浏览...

哀惨扳陟草闲拆墙脚插孔长短歌春信从乱棣萼牓敌区阸陜复交膏发更妆裹革汗法好酒鸿鹄谋划粥割齑荤羶迦蓝讲语鉴允角婢戒规解缴孑栖几几乎近客九变十化救生局絶伦逸群居宿跨业丽属迷榖腻理醲秀女郎恲恲破军杀将倛丑晴霁棋输先著散兵三重帅垣説知鼠心狼肺丝簧四守田蚕天下大治妄执无人不知厢白旗响廊祥泰衔悔瑕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