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十二处的意思、十二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十二处的解释

旧译“十二入”。佛教语。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谓根尘相互涉入而能产生知觉,如眼根与色尘涉入而产生眼识。《楞严经》卷三:“復次 阿难 ,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真鉴 疏:“六根、六尘,故有十二,相教权立,言根一定在内,尘一定在外。又眼惟对色,耳唯对声,各有方所定在。” 明 李贽 《初潭集·师友三》:“无时不梦,无刻不梦,天以春夏秋冬梦,地以山川土石梦,人以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梦。”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三讲:“《放光》译出后,‘事数’比较完备了,如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来说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十二处是佛教哲学中"十八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构成人类认知活动的十二种基本要素,包含六根(感官器官)与六境(感知对象)的对应组合。该概念最早见于《阿含经》,后在《大智度论》卷二十三中被系统阐释为:"六根为内六入,六尘为外六入,总名十二入"。

从汉语构词法分析,"处"(梵语āyatana)在佛教术语中特指"认知发生的场所",十二处即十二种认知通道。具体分为两类:

  1. 六根处:眼处(视觉器官)、耳处(听觉器官)、鼻处(嗅觉器官)、舌处(味觉器官)、身处(触觉器官)、意处(思维器官)
  2. 六境处:色处(可见物)、声处(声音)、香处(气味)、味处(味道)、触处(触感)、法处(概念现象)

根据《成唯识论》记载,这十二处构成了"心识生起的基础条件",其中意处作为第六根,能统摄前五根获取的信息,法处则包含抽象概念与心理活动。现代佛教学者释正行在《佛教心理学纲要》中指出,该理论体现了佛教对人类认知机制的早期系统性研究。

从语言学角度考察,《汉语大词典》将"十二处"列为佛教专有名词,释义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合称"。这一解释与玄奘译《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所述"十二处摄一切法"的哲学内涵完全吻合。

网络扩展解释

“十二处”是佛教术语,旧译“十二入”,用于分析人类感知与认识的形成机制。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构成

十二处包含六根(内六处)与六尘(外六处):

  1. 六根(感知器官):
    • 眼、耳、鼻、舌、身、意()。
  2. 六尘(感知对象):
    • 色(视觉对象)、声(听觉)、香(嗅觉)、味(味觉)、触(触觉)、法(心念对象)()。

二、核心含义

三、佛教哲学意义

四、与五蕴的关系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经典引用(如《楞严经》对十二处的论述),可进一步查阅佛教原典或权威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阿罗汉八月春不当不正呈词催儹大男小女德体砥兵砺伍顶费递直地重饵丹厄灾忿鬭高祲寒飕飕嘿耳洪运监盟践踏娇妍吉庆花决囊军将军令重如山狂瞽瓓珊量才录放驴券莽瀁马茹子篾如靡盬磨蝎宫佞谀女人气樵爨寝讹取戾曲意承迎散紊扫地出门声声口口神閒气定世界经济淑恶死心搭地松斋娑罗林台格讨负涛涛殢留图维婉约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