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监地的意思、监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监地的解释

官府将放牧马群的官地交给农民开垦、耕种,称为监地。 宋 欧阳修 《论监牧札子》:“惟闻今 河东 嵐石之间,山荒甚多,及 汾河 之侧,草地亦广,其间草软水甘,最宜牧养,往时 河东 军马常在此处牧放。今马数全少,闲地极多,此乃 唐 楼烦 监地也。”《宋史·河渠志六》:“比年水势稍改,自海门过 赭山 ,即回薄 巖门 、 白石 一带北岸,坏民田及盐亭、监地,东西三十餘里,南北二十餘里。”《清会典·户部五·尚书侍郎职掌五》:“凡田地之别:有民田,有更名地,有屯田,有灶地……有牧地,有监地。”原注:“国初沿 明 制,於 甘肃 设苑马七监,后经停止,以其地给民垦种,为监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监地"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语境的专业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和古代职官制度两个角度解析:

一、构词本义 "监"字在《说文解字》中释为"临下也",本指居高监察,引申为监督、监管职能(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版);"地"指行政区域或管辖范围。二字组合特指古代监察官员的履职辖区。

二、历史行政概念 在宋代职官体系中,"监"作为路级行政机构,与"帅司""漕司"并列。据《宋史·职官志》记载,监司官员负责监察州县官吏,其管辖地域即称"监地",具有司法监察与赈灾督导双重职能(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卷167)。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作为独立词汇使用,主要见于历史文献研究领域。其概念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与地理区划的密切关联,对理解传统政治治理体系具有参考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监地”是一个历史术语,主要含义及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指官府将原本用于放牧马群的官地转交给农民开垦、耕种的土地。这一制度多见于宋代,如《宋史·河渠志》记载,河东地区曾将唐代遗留的牧马地(楼烦监地)用于农耕。

二、历史背景

  1. 起源:宋代因马匹数量减少,部分牧马地闲置,官府为利用土地资源,将其分配给农民。
  2. 延续:明清时期仍有类似制度,如甘肃曾设“苑马七监”,后停用并转为民用耕地。

三、其他可能的解释

部分现代词典(如)提到“监地”有“监视地方官员”的引申义,但此用法在历史文献中较少见,可能与原意存在混淆,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四、应用场景

主要用于历史文献或土地制度研究,例如分析宋代土地政策时,常涉及监地的分配与管理模式。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宋史》《欧阳修文集》等原始文献,或查阅权威历史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播传昌蒲菹唱手淳刚潨泻店夥电露殿主砥砫抖抖瑟瑟对辙儿烦字感叹呙斜固执己见号嗄徊翔火器酒潮九品莲台跼蹐剧团考究款子老花根羸疢脸蛋例竟门龙漠马台民主生活泥浆恧恧潘溢赔填迁拜潜处樵径清查鹊渡瞿唐世罗侍人树杈把顺孙索落掏换瑱紞停直瓦壠班尉解文房四物沃淫无价之寶吴口舞厅无义无足重轻鲜香斜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