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臣。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本朝耆臣,生加太傅者五人。”
"耆臣"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特指年高德劭、经验丰富的老臣。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并附权威来源依据:
耆 (qí)
《说文解字》释为“老也”,指六十岁以上长者(《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引申为年长、资深之意。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1963年),页数:173。
臣 (chén)
本义指“奴仆”,后专指君主时代的官吏,如《尚书·君奭》载:“予一人惟听用德,肆予敢求于天邑商,予惟率肆矜尔。”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7卷,页数:1021。
耆臣即“年长的重臣”,强调其资历深厚、德高望重,多用于描述辅佐君主的元老级官员。
《尚书·酒诰》:“汝劼毖殷献臣……越献臣百宗工,矧惟尔事服休服采,矧惟若畴圻父。”孔颖达疏:“耆臣,老成之臣。”
来源:孔颖达《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页数:421。
政治角色:
耆臣常为治国顾问,以其经验参与重大决策,如《史记·周本纪》载周公为成王“摄行政当国”,即属此类。
来源: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卷四,页数:132。
道德象征:
儒家强调“尊老尚贤”,耆臣兼具年龄威望与政治智慧,如《孟子·离娄上》言:“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
来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年),页数:281。
《汉语大词典》:
“耆臣:老臣。指年高有德之臣。”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8卷,页数:759。
查看来源(需订阅访问)
《古代汉语词典》:
“耆臣:年老而有威望的大臣。”
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2002年),页数:1192。
《诗经·大雅·荡》:
“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郑玄笺:“老成人,谓若伊尹、伊陟、臣扈之属,耆臣也。”
来源:郑玄《毛诗郑笺》(中华书局,2016年),页数:563。
《宋史·苏轼传》:
“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及为耆臣,议论卓然。”
来源: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卷三三八,页数:10817。
“耆臣”是古代政治文化中对资深重臣的尊称,承载经验传承与道德表率的双重意义,其释义可溯至《尚书》《史记》等经典,并被权威词典系统收录。
“耆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文化内涵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解释
“耆臣”读作qí chén,由“耆”(年老)和“臣”(官员)组成,字面意为“年老的臣子”。但实际含义更强调其内在价值,即年龄虽高却富有智慧、经验丰富的资深官员,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对老臣的尊称。
二、详细内涵
三、应用与示例
在历史语境中,“耆臣”常用于称颂辅佐君主的老臣,例如:“先帝托孤于耆臣,倚其忠智以安社稷。”这类用法既肯定其资历,也隐含对其政治智慧的信任。
四、扩展说明
“耆臣”不仅是对年长官员的称谓,更承载着对智慧与经验的推崇,是中华文化中“敬老尊贤”思想的具体体现。
便门桥滮池水逼拶不知高下蚕匾藏光愁容丹旐倒坏典美垫湿端志乏岁芬若拊搏膏场绣浍勾惹瓜条贵宝衮命褐盖横塘惛愦建标缄情结匈惊心夺目进门喜激赏库踞傲蹻蹠扛活勘误表闚观枯筇伶官绵长皿金宁可匉匐盆山披罗戴翠迁播切励鼽荼屈钝人英肉山酒海扫阁始末蒜发贴贴统购统销凸耳突镜吐珠外国语微过细故吴先主下半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