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柔和的歌声和舒缓的舞姿。 唐 白居易 《长恨歌》:“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亦作“ 缓歌縵舞 ”。 宋 李纲 《荔枝词》集句:“ 沉香亭 北倚栏干,缓歌縵舞凝丝竹。”
“缓歌慢舞”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其详细解释:
形容歌舞节奏缓慢、轻柔舒缓的样子,常用于描绘音乐、舞蹈等艺术表演的柔和风格,或传递轻松、宁静的氛围。
词义构成
使用场景
文化背景
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和之美”的追求,强调艺术表现中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的审美理念。
如需进一步了解出处或例句,可参考《长恨歌》原文或权威词典释义。
《缓歌慢舞》指的是一种节奏悠缓、舒缓的歌曲和舞蹈,它们的风格偏向于悠闲、柔美,节奏不急促。
《缓歌慢舞》的拆分为:
部首:缶(fǒu)
笔画:缶(4画)+ 歌(10画)+ 慢(14画)+ 舞(15画)
《缓歌慢舞》这四个字汇源于古代汉语,具体的来源和出处难以考究。
《缓歌慢舞》的繁体字写作「緩歌慢舞」。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缶(fǒu)的形状与现代稍有不同,它是一个上封口,下开口的盛物器皿。歌、慢、舞的古代写法基本上与现代相同。
1. 夜色渐浓,音乐响起,成千上万的人们一起跳起了缓歌慢舞。
2. 她轻轻地唱着缓歌慢舞,配合着翩翩起舞的舞蹈动作。
1. 缓慢(huǎn màn):指动作或速度不快,节奏慢的。
2. 歌曲(gē qǔ):指用歌唱的方式表达情感、思想等的音乐作品。
3. 舞蹈(wǔ dǎo):指一种用身体姿势和动作来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
1. 轻歌慢舞
2. 悠歌舒舞
3. 缓步徐行
1. 动感音乐
2. 快节奏舞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