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遯逸”。1.避世隐居。《楚辞·远游》:“形穆穆以浸远兮,离人羣而遁逸。” 王逸 注:“遁去风俗,独隐存也。”《晋书·李重传》:“外无希世之容,内全遁逸之节。”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眇遯逸於人羣,长寄心於云霓。” 宋 苏舜钦 《投匦疏》:“且遁逸之士,不示见闻,今陛下垂詔而杂举之,是欲使之自见闻也。”
(2).退走;逃走。《梁书·侯景传》:“贼党大喜,告 景 曰:‘西师惧吾之强,必欲遁逸,不击,将失之。’” 宋 叶适 《故吏部侍郎刘公墓志铭》:“自兵起,盐商不敢行,传言虏且犯 通 泰 ,而提举官相继遯逸,盐利大乏。”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下:“役吏反牌,以遁逸为报。”亦指消失。 何其芳 《黄昏》:“我又曾有一些寂寞的光阴,在幽暗的窗子下,在长夜的炉火边,我紧闭着门而它们仍然遁逸了。”
(3).散失;遗漏。 宋 叶适 《<巽岩集>序》:“凡实録、正史、官文书,无不是正,就一律也;而又家録、野记,旁互参审,毫髮不使遁逸,邪正心迹,随卷较然。”
(4).放纵;不可约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於野心矣。”
“遁逸”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义项:
避世隐居
指远离世俗、独自隐居的生活方式。
例:《楚辞·远游》中“形穆穆以浸远兮,离人羣而遁逸”,王逸注“遁去风俗,独隐存也”。
文献佐证:《晋书·李重传》提到“内全遁逸之节”,南朝谢灵运《山居赋》亦有相似表述。
退走;逃走
多用于描述战争或冲突中的撤退行为。
例:《梁书·侯景传》记载“西师惧吾之强,必欲遁逸,不击,将失之”。清代文献《十洲春语》中亦有用例。
散失;遗漏
指文献或事物的缺失、遗漏。
例:宋代叶适在《巽岩集序》中提到“毫髮不使遁逸”,强调对史料的严谨整理。
放纵;不可约束
形容行为不受拘束,含贬义。
说明:此义项在和中均有提及,但具体文献用例较少,可能为引申义。
如需更详细文献考证,可参考《汉典》及《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
遁逸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来形容逃避现实、远离繁杂的生活,寻求宁静和自由的状态。
遁这个字由辶部和屯部组成,总共包含了9个笔画。
逸这个字由辶部和兔部组成,总共包含了11个笔画。
遁逸一词的来源可追溯到《庄子》这本古代哲学文集,意思是凤凰遁逸于深山。
繁体形式是「遁逸」,没有任何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一些变化。遁逸这个词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写出来。
1.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人们常常渴望遁逸到大自然中。
2. 遁逸的生活让他摆脱了压力和焦虑。
3. 这个小村庄是我遁逸世俗的最佳去处。
组词:遁入、遁藏、遁形。
近义词:逃遁、躲避、远离。
反义词:追求、投身、融入。
安舆白拉碑阴笓篱战格秉成播告不上不落昌菹馋相超轶絶尘撤蔀传播学初时点首掉栗吊梯奉别封角根由观台海鳞笏头履挟纩兼岁郊游交战团体鸡窗济克荆国金觞开关开建阔禁连判丽口流被龙表銮舆祃禂蛮语腼怀撚梢子逆度逆行倒施陪裨偏宕骈马偏压娉婷婀娜迁庙峭措任器散兵坑三句话不离本行审曲十恶不赦痰宫劈历投栖侠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