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 刘向 《列女传·卫灵夫人》:“ 卫灵公 与夫人夜坐,闻车声轔轔,至闕而止。过闕復有声。公问夫人曰:‘知此谓谁?’夫人曰:‘此 蘧伯玉 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闻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 蘧伯玉 贤大夫也,仁而有智,敬於事上,此其人必不以闇昧废礼,是以知之。’”后因以“蘧车”为典,指人之知礼而贤能。 南朝 梁 何逊 《早期车中听望》诗:“ 蘧 车响北闕, 郑 履入南宫。”
“蘧车”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汇,其含义与礼仪、贤能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蘧车(qú chē)指代知礼且贤能的人,源自《列女传·卫灵夫人》的典故。据记载,卫灵公与夫人在夜晚听到马车声行至宫门时停下,过门后又继续前行。夫人推断驾车者是蘧伯玉,因他遵守“过公门需下车行礼”的古礼,即使无人监督也不在暗处失礼,体现了其恪守礼节的品德。
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讨论中,如:“蘧车之德,今人犹可效仿。”(表达对遵礼贤者的推崇)
若需进一步了解蘧伯玉的生平或相关典故,可查阅《论语》《左传》等典籍,其中记载了孔子对其“君子”品格的评价。
《蘧车》是一种古代传说中的神奇车辆,也被称为“八卦车”或“神游车”。根据传说,蘧车可以遨游天地之间,瞬间穿梭于各个世界之间。因此,《蘧车》在古代文学中常常被用来形容非常快速、神奇而又神秘的交通工具或移动方式。
《蘧车》的拆分部首为草字头,并且由十三个笔画组成。
《蘧车》是来自于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神话传说。关于蘧车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淮南子·天文训》:“又有蘧车,八轮而四旋,上有二面旗,下有锺鼓,载乘其上者,在轮中网络,投车却乘,其静可以辩。”可以看出,《蘧车》在古代人们的观念中代表着一种非常特殊的交通工具。
繁体字为蘧車。
古时候汉字写作车蘧。
1. 他的速度就像蘧车一样,迅猛而神秘。
2. 我们乘坐着蘧车在梦幻的世界中穿梭。
组词:蘧车馆、蘧车旅、蘧车能。
近义词:神游车、八卦车。
反义词:缓慢、笨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