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锡的意思、顿锡的详细解释
顿锡的解释
谓僧人住止。锡,锡杖。 唐 刘禹锡 《夔州始兴寺移铁像记》:“按此寺始於 宇文周 初,濒江埤庳。皇 唐 神龙 中,为水所坏。有 波那赖耶国 僧 广照 浮海而至,顿锡不去,遂移於今道场所。”参见“ 驻锡 ”。
词语分解
- 顿的解释 顿 (頓) ù 很短时间的停止:停顿。顿宕。抑扬顿挫。 忽然,立刻,一下子:顿然。顿即。顿悟。茅塞顿开。 叩,跺:顿首再拜。 处理,设置:安顿。整顿。 疲乏:困顿。劳顿。 书法上指运笔用力向下而暂不移
- 锡的解释 锡 (錫) ī 一种金属元素,银白色,质软,富延展性:焊锡。锡矿。锡石。锡纸。锡箔。 赏赐:锡命。锡赉。 姓。 笔画数:; 部首:钅;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顿锡”是一个佛教相关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僧人停留或居住某地。其中:
- 顿:此处意为停留、安置(读作dùn)。
- 锡:指僧人手持的锡杖,象征身份与行脚修行的工具。
二、词源与用法
- 佛教语境:源自唐代文献,如刘禹锡《夔州始兴寺移铁像记》记载僧人广照“顿锡不去”,指其停留某地修行。
- 与“驻锡”关联:二者均表示僧人居住,但“驻锡”更常见,强调长期住持寺院;“顿锡”可能侧重短暂停留或特定情境下的安置。
三、示例解析
- 古籍用例:“有波那赖耶国僧广照浮海而至,顿锡不去”(刘禹锡),描述僧人抵达后停留建寺的过程。
四、扩展说明
- 锡杖象征:锡杖是佛教法器,用于警示动物、支撑身体,也代表僧人云游修行的身份。
“顿锡”是佛教术语,专指僧人携带锡杖在某地停留或居住的行为,常见于古代文献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二
顿锡(dùn xī)是一个常见的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顿(dùn)和锡(xī)。
顿的拆分部首为页,共6画。锡的拆分部首为金,共8画。
顿锡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文化,原指皇帝在朝廷上发布法令或赐予封爵等重要事务。在现代汉语中,顿锡引申为授予教诲、颁发赞许、给予帮助等含义。
顿锡的繁体字为頓錫。
在古时候,顿锡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顿的古体字为䜌,锡的古体字为釸。
以下是顿锡的例句:
1. 这位老师顿锡了他很多有关音乐的知识。
2. 政府领导人对这位科学家顿锡了荣誉勋章。
顿锡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成新词,例如:
1. 马上顿锡:即刻给予帮助或支持。
2. 一顿好锡:给予高度赞许或奖励。
与顿锡意思相近的词语有授予、赐予、颁发等。
顿锡的反义词为剥夺、拒绝、撤销等。
希望以上内容能给您提供满意的回答!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