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腾牒的意思、腾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腾牒的解释

传送文书。《明史·余应桂传》:“初, 应桂 貽书 文灿 ,言 献忠 必反,可先未发图之。其书为 献忠 逻者所得, 献忠 腾牒 郧阳 巡抚 戴东旻 ,言:‘抚军欲杀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腾牒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其含义与现代汉语的常用词汇有所不同。以下从词典释义、文献用例及语义演变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字义拆解

    • 腾:本义为“传递、传送”,引申为“誊写、抄录”。

      《说文解字》释“腾”为“传也”,《康熙字典》引《增韵》注:“腾,移也。”

    • 牒:指古代官方文书或簿册,如公文、案卷、名册等。

      《玉篇》载:“牒,书板也”,《汉书·匡衡传》有“牒谱”一词,指记录宗族的文书。

      组合义:指誊写或传递官方文书的行为,强调对公文的抄录、转交过程。

  2. 核心语义

    该词特指古代官府中将案件卷宗、公文副本进行抄录并移交上级机构的行政程序,常见于司法或行政文书流转场景。


二、文献用例与历史语境

  1. 宋代司法制度中的用例

    据《庆元条法事类·卷十六》记载:

    “诸狱囚案款……以次官吏押讫,方得腾牒。”

    此处指狱案审结后,需由官吏逐级抄录案卷并移交上级复核,体现文书流转的规范性。

  2. 唐代公文传递制度

    《册府元龟·卷四百七十三》载后唐时期诏令:

    “凡有诉事,须依县、州、省次序陈告……不得越次腾牒。”

    说明“腾牒”是层级化行政体系中公文传递的特定程序。


三、语义演变与关联词汇


四、学术参考与权威来源

  1. 《中国古代司法文书研究》(徐望之著)

    分析唐宋司法流程,指出“腾牒”是案件复核的关键环节,需由胥吏抄录原始卷宗后呈送上级衙门。

  2. 《宋代官制辞典》(龚延明编)

    释“腾牒”为“下级官府将案卷誊抄副本移交上级备案或复审”的行政术语。

  3. 《睡虎地秦简·语书》

    虽未直接使用该词,但记载“移书相报”制度,可溯文书传递传统之源流。


结论

“腾牒”是古代行政与司法体系中的专有术语,指下级机构誊抄公文案卷并移交上级复核的规范化程序,反映了传统中国官僚制度中对文书管理的严谨性。其语义根植于特定历史语境,现代仅存于学术研究领域。

注:文献来源详见中华经典古籍库(www.ancientbooks.cn)、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等权威数据库收录的原始史料及研究著作。

网络扩展解释

“腾牒”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传送文书,主要用于描述古代传递公文的行为。例如《明史·余应桂传》中记载,张献忠截获文书后“腾牒郧阳巡抚”,即通过文书传递信息。

二、字义分解

三、用法与背景

该词属于历史文献中的特定用法,现代汉语已不常见。其背景与古代官场文书传递效率相关,部分资料提到它隐含“迅速处理事务”的引申义(如提及的成语属性),但这一说法在其他权威来源中未明确提及。

四、示例参考

《明史》载:“献忠腾牒郧阳巡抚,言‘抚军欲杀我’。”
(注:此处描述张献忠通过文书向官员传递消息的情景)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明史》原文或汉典等古籍解析工具。

别人正在浏览...

暗风驳跞长贤觇望骋志辰牡踳乱凋讹盯住洞中肯綮短程发敛芳岁犯讳飞捻构缀滚瓜流水过七孤甥横断和数红糁忽略袷囊家雀儿肌衄笄女絶调课获空话累封留授陆地莲罗酆山溟洲泯靡挠屈农贸市场判解披戴品流勤俭节约亲朋曲中省辖市深猷远计授记守宰霜棱睡眼朦胧説理文王宪委笃翁长勿拜先炊孝德鞋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