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向政府交纳捐官银两叫“上兑”。《官场现形记》第三一回:“他自己拏钱捐官,朋友是不好止住他的,只好听其所为。等到上兑之后,便把店中之事料理清楚,又替东家找了一个人接手,他便起身进京引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六回:“他本是个一榜……这回明保送部引见,要想设法过个道班,却又不愿意上兑,要避过这个‘捐’字,转托了 车老爷 来托我办。”
“上兑”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上兑”指旧时向政府交纳捐官银两的行为。这一用法在清代文献中常见,例如《官场现形记》第三一回提到“等到上兑之后,便把店中之事料理清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六回也记载了相关事例。这里的“兑”与货币交易相关,引申为缴纳银两完成捐官流程。
“兑”的多重含义
根据汉典解释,“兑”本义为交换(如兑换、汇兑),也指八卦之一(象征沼泽),或表示“直”(如“松柏斯兑”)。在“上兑”中,“兑”特指银两的缴纳行为。
历史背景
清代允许通过捐纳银两获得官职,称为“捐官”或“捐班”。完成银两缴纳(即“上兑”)是取得官职资格的关键步骤。
部分网页提到“上兑”有“受骗”的含义(如查字典网页),但此解释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是与“上当”一词的混淆。建议以权威古籍和词典的释义(缴纳捐官银两)为准。
若需了解清代捐官制度及“上兑”的具体操作,可参考《清史稿》或《官场现形记》等文献,进一步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该词的社会意义。
《上兑》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上交、转交。
《上兑》的部首是“八”,总共有4个笔画。
《上兑》是汉字词语,由传统的汉字发展演变而来。
《上兌》是《上兑》的繁体字。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会随着时间和地域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对于《上兑》这个词,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和现代有所不同,具体写法需要进一步研究及查证。
1. 他将接收的文件上兑给了上级领导。
2. 把这份申请表上兑给财务部门。
上兑款、上兑银、上兑房等。
上交、转交、提交等。
下取、保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