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贤良文学的意思、贤良文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贤良文学的解释

汉 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始于 武帝 时,简称贤良或文学。 汉 桓宽 《盐铁论·本议》:“惟 始元 六年,有詔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汉书·食货志下》:“ 昭帝 即位六年,詔郡国举贤良文学之士,问以民所疾苦,教化之要。”参见“ 贤良 ”、“ 贤良方正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贤良文学是汉代察举制度中的重要科目,指兼具德行与经学造诣的人才。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词义构成与核心内涵

  1. “贤良”

    指品德高尚、才能出众者。《汉语大词典》释为“有德行才能”,强调道德与能力的统一。汉代以此作为选拔官员的核心标准,如文帝前元十五年(前165年)首诏“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

  2. “文学”

    特指经学典籍的研究与传承,非现代文学概念。《中国历史大辞典》界定为“通晓儒家经典之士”,尤重《诗》《书》《礼》《易》《春秋》的学术修养。

  3. 复合词特性

    二者结合形成汉代特有的政治文化概念,体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观。北大中文系《古代汉语词典》指出其“既要求道德操守,又需精通儒家治国理论”的双重属性。

二、历史制度中的实践

作为察举制常科,“贤良文学”与“贤良方正”常并称,但侧重不同:

三、语义流变与现代认知

现代汉语中,“贤良文学”主要作为历史术语使用: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3.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词典》
  4. 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政治制度史》
  5. 中华书局《盐铁论校注》及中华文史网专题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

“贤良文学”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双重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学表达综合理解:

一、作为汉代选官制度

  1. 历史起源:始于汉武帝时期,是汉代察举制的核心科目之一,与“贤良方正”并称。该制度通过地方推举通晓经学、品德出众的人才,为国家选拔官吏(如晁错、董仲舒均由此途径入仕)。

  2. 制度特点:

    • 选拔标准:注重经学造诣和治国能力,被举者需针对国家问题提出对策(如盐铁论会议中贤良文学与朝廷辩论经济政策)。
    • 特殊属性:属于不定期特举,常在灾异发生或国家急需人才时下诏征召。

二、作为文学概念 指代兼具道德内涵与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或直接称赞学识渊博、德行高尚的人。这种用法多见于古代文论,如《文心雕龙》中强调文章应“衔华佩实”,与贤良文学的内涵相通。

三、历史演变 西汉后期逐渐成为儒生入仕的重要途径,至唐宋演变为科举中的制科项目。该制度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学而优则仕”的政治文化结构。

参考资料扩展:想了解该制度在历史事件中的具体作用,可查阅《盐铁论》中贤良文学与桑弘羊的辩论记录,或《汉书·食货志》相关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哀辞阿基米德螺线安不忘危昂昂自若饱经霜雪笔画闭治博硕肥腯驳议沧海一粟长篇诚质单行本东一耙子西一扫帚斗巧宴恩泽侯鹅鴈房産改教割臂盟公拱拜工作人员郭汾阳寒梭画舸花事灰焚纪略妓妾继日淩乱历僻脔股落场磨错默仙蟠胸抛物线蜻蜓撼铁柱诎体绕绕荣贯溶漾若如三枿神父十室容贤黍离麦秀似有如无讬阴晚车完然刓剔委顿乌丸无尤向若晓答小社谢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