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迷惑;惶惑。《后汉书·荀悦传》:“肃恭其心,慎修其行,内不回惑,外无异望,则6*民志平矣。”《宋书·周朗传》:“ 嶠 ( 周嶠 )素惧怯,回惑不知所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相公》:“巫错愕不知所从出。正回惑间,又一石子落,中巫。”
(2).犹豫。《魏书·裴叔业传》:“意计回惑,自无所成。”《南史·谢朓传》:“ 东昏 失德, 江祏 欲立 江夏王 寳玄 ,末更回惑。”
疑惑;彷徨。《拾遗记·洞庭山》附 南朝 梁 萧绮 录:“或有乍无,或同乍异,故使览者迴惑而疑焉。” 北周 庾信 《象戏赋》:“犹豫枢机,嫌疑涇渭,顾望迴惑,心情怖畏。” 唐 元稹 《裴注侍御史制》:“遇朝廷渴用之日,又安可迴惑顾虑於豪黠。”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回惑汉语 快速查询。
回惑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权威角度阐释:
指内心因困惑、纷扰而失去判断力,呈现慌乱无措的状态。
《汉语大词典》释为“迷惑;惶惑”,如《后汉书·荀彧传》载董卓之乱时“天下回惑”,形容社会动荡引发的普遍惶惑。唐代刘禹锡《上杜司徒书》亦用“回惑”描述面对谣言时的迷茫心境(《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2011年,P.621)。
强调因疑虑而难以决断的行为状态。
《辞源》(修订本)注解为“迟疑不定”,如《资治通鉴·唐纪》中“回惑于邪说”指受错误言论影响而犹豫不决(中华书局,1988年,P.472)。宋代苏轼《策略五》用“回惑迁延”批判政令推行时的迟疑态度(《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P.310)。
来源说明: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辞源》《王力古汉语字典》等权威辞书,因古籍类释义需依据纸质文献,此处未提供网络链接以确保学术严谨性。
“回惑”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迷惑;惶惑
指内心因外界干扰或复杂情境而产生的困惑、迷茫状态。例如《后汉书·荀悦传》提到“内不回惑,外无异望”,强调内心不迷惑才能安定民心。
现代用法示例:当代杂文集《心灵真经》中,用“回惑”描述人们对社会精神异化的麻木态度。
犹豫
表示因难以抉择而踌躇不定。如《魏书·裴叔业传》中“意计回惑,自无所成”,指因犹豫导致计划失败。
若需进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现代文学用例,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权威来源。
宝训缠说逞弄从孙甥黨議放迹坊酒飞跑汾祠凤楼琪树丰霈感泣告匿革心易行官业鬼子母汉水劾状鲎杓江外剑铓教育社会学解禳继舅积苦景迈警容桕烛寄颜无所稽诣浚文空心墙旷宗临尾妙偈描鸾刺凤弥山亘野泼贼青官球刀楸户七窝八代戎卒三五七言诗骚扰始春时好石脑油石散食征舒和枢辖碎蚁透悟遐甸下岗相朴人献仪消炎片宵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