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驻节。旧谓大官停留于外。 王闿运 《振威将军武提督碑》:“ 咸丰 初,羣盗波迸,敢犯大都,巡抚 张公 ,顿节选士,咸怀观望,君乃毅然一见,奇其魁伟,遂补百长。”
“顿节”是一个汉语词汇,现多用于古汉语语境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拼音与词性
拼音为dùn jié(注音:ㄉㄨㄣˋ ㄐㄧㄝˊ),属于动词性质。
基本释义
意为“驻节”,指古代高官在任职地或外出途中暂时停留。例如官员因公务在外地驻扎或停留。
出处与例句
出自清代王闿运的《振威将军武提督碑》:“咸丰初,羣盗波迸,敢犯大都,巡抚张公,顿节选士,咸怀观望。”
此例中,“顿节”描述巡抚张公在外停留选拔人才的情景。
近义词与用法
近义词为“驻节”,均指官员因公停留。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
总结
“顿节”是古汉语词汇,强调官员因职务需要在外停留或驻扎,带有特定历史语境色彩。如需深入理解,可参考清代文献或相关历史研究资料。
顿节(dùn jié)是一个汉字词汇,由“顿”和“节”两个字组成。
“顿”字是由“页”和“屯”两个部首构成,共含有5个笔画。
“节”字是由“⺍”部首构成,共含有8个笔画。
“顿节”这个词的来源非常有意思。它源于《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其中“以文会友”意为通过文学交流结交朋友。在古代,文化交流常以诗词作为媒介,朋友之间以互赠诗文形式表示敬意和友谊。而在交流中,每当遇到感同身受之处,便会感叹“顿节”。渐渐地,人们就开始使用“顿节”这个词来形容在诗词交流中产生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关于“顿节”这个词的繁体写法,一般采用“頓節”的形式。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存在很多变体。而“顿节”这个词在古时候的写法则比较简单,大多类似于现代字形。
以下是一些使用“顿节”这个词的例句:
1. 在他的诗词中,我常常能感受到深深的顿节。
2. 他的文字富有韵律,读来顿节清晰。
3. 他用一篇篇佳作征服了读者的心,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顿节。
与“顿节”相关的词汇有:
组词:顿然、顿悟、节奏、节日
近义词:感人肺腑、催人泪下、音律婉转
反义词:平淡无奇、无趣、单调乏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