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外似温柔内心恶劣的人。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人生初时,善原是同的,但刚的习於善,则为刚善;习於恶,则为刚恶。柔的习於善,则为柔善;习於恶,则为柔恶:便日相远了。”
柔恶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哲学意蕴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表面温和顺从,实则心怀险恶或伪善。该词由“柔”(温和、顺从)与“恶”(不善、凶险)构成,形成内在矛盾,强调外在表现与内在本质的对立性。以下从语义、用法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详释:
“柔恶”描述一种表里不一的伪善状态。《汉语大词典》第七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释为:“外示温柔,内怀奸恶”,凸显其“外柔内恶”的矛盾特质。例如朱熹在《近思录》卷五评述:“小人柔恶之中庸”,即指小人表面遵循中庸之道,实则暗藏恶意,体现儒家对道德虚伪性的批判。
在儒家伦理体系中,“柔恶”被视为比“刚恶”(显性的恶)更具危害性。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指出:“柔恶潜移,人心溺而不觉”,强调其潜移默化的腐蚀性。这种批判源于儒家对“诚”(表里如一)的推崇,《中庸》所谓“诚者,天之道也”,反衬“柔恶”违背天道本质。
权威文献参考:
- 《汉语大词典》(第七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第143页。
- 朱熹《近思录》卷五,中华书局点校本,2011年,第89页。
- 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31页。
-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中华书局,1975年,第82页。
“柔恶”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外表看似温柔、和顺,但内心险恶或品行不端的人。以下为详细解析:
如需进一步了解《传习录》中关于人性善恶的完整论述,可参考古典哲学文献或权威注解版本。
阿黎耶识班姑抱香履驫驫表伯哔哩礴喇不存芥蒂骖驹侧庶敞朗潮气承祧趁时吃板子创设棰顿篡代打鷄窝祷福动静有常惇叙渎神丰功伟业风论風漪纲梢高庸过句过雷国色天香韩寿颢魄华乐湖勇耩子羁羽靠把生馈劳连河凌籍駖礚六币冒充冒袭奶酒凝绝拍卖扑膘强见倾巢而出饶饱三茅君商云绳约失马亡羊死败涂地宿传土块香吹香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