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正。《新唐书·萧嵩传》:“ 光庭 卒,帝委 嵩 择相, 嵩 推 韩休 。及 休 同位,峭正不相假,至校曲直帝前。 嵩 惭,乞骸骨。”《新唐书·虞世南传》:“ 煬帝 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
“峭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来源于古代文献。以下是综合权威资料的详细解释:
峭正(qiào zhèng)意为严正,多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或处事态度刚直、不妥协。例如《新唐书》中记载,唐代官员韩休因性格“峭正”与同僚产生矛盾,甚至在皇帝面前争论是非曲直。
《新唐书·萧嵩传》
记载韩休因“峭正不相假”(严正而不宽容)的性格,与萧嵩共事时引发冲突,最终萧嵩主动请辞。
《新唐书·虞世南传》
隋炀帝虽赏识虞世南的才华,但因忌惮其“峭正”的品性,长期未予重用。
“峭正”是典型的文言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创作中,用以描述刚直严正的人格特质。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新唐书》等原始史料。
《峭正》是一个汉字词语,读音为qiào zhèng,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态度或行为严肃、正直、端庄。
《峭正》由“山”和“正”两个部首组成,部首“山”表示与山有关,而部首“正”表示与正确、端正有关。它一共有13个笔画。
《峭正》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它最早出现在《孟子·滕文公上》中,用以形容人的为人处事和道德规范的高尚。
《峭正》的繁体写法为“嶠正”,部分地区也采用这个字形来书写。
在古代,人们写《峭正》时可能使用了不同的写法。例如,在《说文解字》中,它的字形为“畊正”,而在《康熙字典》中,它的字形为“㟺正”。这显示了汉字在演变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1. 他无论在公众场合还是私下,都表现出峭正的态度和言行。
2. 面对质疑,他始终保持峭正的自我,没有被干扰。
正直、正直如山、峭壁、峭立、正气、刚峭、清峭
端正、庄重、严肃、正经、正直
放荡、邪恶、不端、不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