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armonic]∶和洽
钟鼓喈喈。——《诗·小雅·钟鼓》
(2) [chirp]∶禽鸟鸣声
(3) [ringing]∶形容钟声、铃声等
(1).象声词。禽鸟鸣声。《诗·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十三:“春禽喈喈旦暮鸣,最伤君子忧思情。” 清 唐孙华 《闲居写怀》诗之三:“沉卧失晓旦,喈喈闻鸣鸡。”
(2).象声词。钟、铃等的声音。《诗·小雅·鼓钟》:“鼓鐘喈喈, 淮水 湝湝。”《诗·大雅·烝民》:“四牡騤騤,八鸞喈喈。” 茅盾 《子夜》九:“警笛声接连喈喈地叫。”
(3).象声词。啼哭声。 唐 孟郊 《送淡公》诗之六:“江湖有故庄,小女啼喈喈。”
(4).和洽。《尔雅·释训》:“噰噰喈喈,民协服也。” 汉 扬雄 《太玄·众》:“躆战喈喈,恃力作王也。”
(5).风雨疾速貌。 唐 元稹 《痁卧闻幕中诸公徵乐会饮因有戏呈三十韵》:“穹苍真漠漠,风雨漫喈喈。”
“喈喈”是一个古汉语拟声词,读作“jiē jiē”,主要用于形容和谐悦耳的声音,常见于《诗经》等古典文献中。具体含义可分为以下两类:
鸟鸣声
形容鸟叫声清脆和谐,如《诗经·周南·葛覃》中的“黄鸟于飞,其鸣喈喈”,描写群鸟鸣叫的欢快场景。
钟鼓或音乐声
用于描述钟、鼓等乐器节奏和谐的声音,如《诗经·小雅·鼓钟》中的“鼓钟喈喈”,表现音乐演奏的协调之美。
现代使用建议: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见,多用于文学创作或引用古籍时,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拟声或象征和谐、融洽的引申义。
《喈喈》是一个形容词,意为欢乐、喧闹轰鸣的声音。
《喈喈》的部首是口字旁,拆分成“口”和“音”两个部分。它的总笔画数为10。
《喈喈》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
繁体字中的《喈喈》为「喈喈」。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喈喈》在古代常写作「喈喈」。
1. 会场上一片喈喈之声,热闹非凡。
2. 在这个喈喈的城市里,人们总是充满活力。
喈喈的相关词汇有:欢喜、热闹、喧哗、喧嚣等等。
与《喈喈》相近的词汇有:喧闹、嘈杂、欢声笑语等。
《喈喈》的反义词是安静、寂静、无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