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尉迟恭的意思、尉迟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尉迟恭的解释

尉迟恭(585-658) : 唐初大将。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隋末从刘武周为将,后降唐。曾击败王世充军,并参加镇压窦建德、刘黑闼起义军。玄武门之变中,助李世民夺取帝位。晚年笃信方术,杜门不出。民间把他和秦琼像画作两门神,以驱凶辟邪,保佑平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尉迟恭是中国唐代著名的开国功臣和军事将领,其名字的详细释义及文化内涵可从汉语词典及历史文献角度解析如下:


一、名字释义与构成

  1. 姓氏溯源

    尉迟(Yùchí):复姓,源于南北朝时期北方鲜卑族部落“尉迟部”(古音读作“Yùchí”),属以部族名汉化为姓的代表。《百家姓》收录该姓,印证其作为中华传统姓氏的悠久历史。

    来源:《汉语大词典》 “尉迟” 词条释义(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2. 名字解析

    恭(Gōng):本义为“肃敬、谦逊有礼”,《说文解字》释为“肃也”,引申为品德高尚、言行庄重。其名“恭”体现了儒家文化对“温良恭俭让”道德准则的推崇。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华书局影印本)


二、历史身份与地位

尉迟恭(585–658),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唐太宗李世民麾下核心将领。主要历史贡献包括:


三、文化符号与影响

  1. 门神信仰

    明清小说《西游记》《隋唐演义》将其塑造为“黑脸持鞭”的门神形象,与秦琼对称张贴于民居门户,成为中华民俗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来源:《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明代民间宗教文献)

  2. 品德象征

    “尉迟恭”之名在汉语语境中常代指“忠勇双全”的典范,如成语“敬德忠荩”(见《幼学琼林》),强调其忠诚与刚直品格。

    来源:《汉语成语大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


四、权威文献参考

  1. 历史记载

    • 《旧唐书·卷六十八·尉迟敬德传》
    • 《新唐书·卷八十九·尉迟敬德传》
  2. 语言文化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中华姓氏源流史》(何光岳,湖南教育出版社)
  3. 民俗研究

    • 《中国门神画》(王树村,天津人民出版社)

(注:因未搜索到可验证的在线链接,来源仅标注文献名称及出版社,建议通过权威学术数据库检索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尉迟恭(公元585年-658年),名恭,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是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封鄂国公,谥号“忠武”。以下是关于他的详细解释:

一、生平概述

  1. 早年经历
    尉迟恭出身寒微,早年以打铁为生。隋末投军,因骁勇善战被刘武周收为偏将,后随刘武周与唐军对抗。武德三年(620年),归降李世民,成为其麾下重要将领。

  2. 归唐与战功
    归唐后,他参与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割据势力,多次在战场上救李世民于危难。例如,在洛阳之战中单鞭救主,击退单雄信,助李世民突围。

  3. 晚年与去世
    晚年因居功自傲与朝臣不和,被调任地方官职。贞观十七年(643年)告老,显庆三年(658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陪葬昭陵。


二、主要功绩

  1. 玄武门之变
    武德九年(626年),他射杀李元吉,并持二人首级震慑东宫兵马,又迫使唐高祖李渊交出兵权,助李世民登基,位列政变首功。

  2. 边疆防御
    贞观年间,他任泾州道行军总管、夏州都督等职,多次击败突厥,巩固边疆。


三、性格与文化影响

  1. 性格特点
    以忠勇著称,但性情憨直、自负,曾因争功在宴席上殴打任城王李道宗。

  2. 门神形象
    因民间传说他与秦琼为唐太宗守卫宫门驱邪,后世将其画像奉为门神,成为传统文化符号。


四、读音与争议

“尉迟”为复姓,读音为“yù chí”,但现代部分文献中“尉”也作“wèi”音,实际应以历史记载为准。

以上内容综合了多个权威来源的记载,若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旧唐书》《新唐书》或相关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避课逼切巉岨産乳惩戒耻格抽择大觉当门对户颠来播去锭子金地妖范先概论函知厚积薄发化机皇极殿怙乱假吏蹇鄂焦阬急留古鲁金粟莲台进袭金镯军州椇枳抗辩狂欢节窥墙灵雏陵制六丑卖武马铃瓜马苑拏云攫石盘梯凭霄雀气浪荃蹄闪道射雕手省略号圣运市铺手植私传松牀所自贪欲无艺他日筒轮徒说午道下颔遐疆巷泣瞎子摸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