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剽杀的意思、剽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剽杀的解释

犹劫杀。《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其王 乌头劳 数剽杀 汉 使。” 唐 欧阳詹 《陶器铭序》:“满堂絶侈靡之讥,提挈无剽杀之患。” 宋 苏轼 《黄州上文潞公书》:“而察其人多凶侠不逊,因之以饥饉,恐其忧不止於窃攘剽杀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剽杀(piāo shā)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感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包含两层:一是指"劫掠并杀害",二指"突然击杀"。该词由"剽"与"杀"两个语素构成:"剽"本义为抢劫,《说文解字》释作"剽,劫也";"杀"即取人性命,二者组合后形成程度递进的暴力行为描述。

从词源考察,"剽杀"最早见于《史记·货殖列传》:"攻剽椎埋,劫人作奸",此处"攻剽"即指攻击抢劫的行为,与"杀"存在行为关联性。汉代典籍中多用于描述盗匪行径,如《汉书·酷吏传》载:"剽攻吏于官寺",注家颜师古释"剽"为"劫也",暗含杀伤之意。

在近现代汉语应用中,"剽杀"的文学性用法保留在历史小说及文献研究中,如《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描写:"剪径的强人,在此间剽杀过往客商"。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属罕用词汇,主要见于古籍整理和文史研究领域。

词义辨析方面需注意:"剽窃"侧重智力成果的非法占有,而"剽杀"强调物理空间的暴力掠夺;与"剿灭"相比,"剽杀"更突出突发性和流动性,常指流窜作案而非阵地战式的剿杀。

来源参考: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卷
  2. 汉典(zdic.net)汉字"剽"释义条目
  3. 国学大师(guoxuedashi.net)《说文解字注》电子版
  4.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4年修订版

网络扩展解释

“剽杀”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剽杀(拼音:piāo shā)意为劫杀,即通过暴力手段抢劫并杀害。该词多用于描述古代战争、劫掠或社会动荡中的暴力行为。


二、历史文献例证

  1. 汉代记载
    《汉书·西域传》提到罽宾国(今克什米尔地区)国王乌头劳“数剽杀汉使”,指其多次劫杀汉朝使臣。
    另《汉书·地理志》记载某地“利交易,剽杀人”,反映当地存在以劫杀为手段的暴力现象。

  2. 唐代与宋代用例
    唐代欧阳詹在《陶器铭序》中提及“提挈无剽杀之患”,强调社会安定后劫杀行为的减少。
    宋代苏轼在《黄州上文潞公书》中分析动乱原因时,提到“窃攘剽杀”可能因饥荒加剧。


三、应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以下语境:


四、词义辨析

“剽”本义为“抢劫”,“杀”即杀害,组合后强调暴力掠夺与致命伤害的双重性质,与单纯“抢劫”或“杀戮”相比更具攻击性。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献中的具体案例,可参考《汉书》相关篇章或苏轼、欧阳詹的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埃境霸道横行辩女边寨不知所终长庑称赞传夜词韵蹿躂村声砝码废举分巡道敷设概图搆缔狗子关联桂浆函盖黑兜虫化度寺碑骄猛肌力精神恍惚九因抗质烈皇列署路警靡坚不摧民庭磨罗坡颍乾娘齐锋晴干权命渠长溶溢尚存深瑕使鹤适足戍口棠树政探手桃花夫人陶令巾陶婴条记屠割退旅进旅涂迹托迹下操相徽销行西南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