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鈇锧的意思、鈇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鈇锧的解释

亦作“ 鈇质 ”。1.古代斩人的刑具。借指腰斩之罪。锧,垫在下面的砧板。《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 子家驹 曰:‘臣不佞,陷君於大难,君不忍加之以鈇鑕,赐之以死。’” 何休 注:“鈇鑕,要斩之罪。”《史记·项羽本纪》:“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 秦 ,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鈇质,妻子为僇乎?”《晋书·齐王冏传》:“言入身戮,义让功举,退就鈇鑕,此 惠 之死贤於生也。” 元 李翀 《日闻录》:“古者,斩人必加鍖上而斫之,故曰伏鈇质。” 清 黄宗羲 《陆周明墓志铭》:“昔 李固 之死, 汝南 郭亮 左提章鉞,右乘鈇鑕,诣闕上书,乞收其尸。”

(2).星名。《隋书·天文志中》:“八魁西北三星曰鈇质,一曰鈇鉞。有星入之,皆为大臣诛。”《宋史·天文志三》:“鈇鑕五星,在天仓西南,刈具也,主斩芻饲牛马。”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鈇锧(fū zhì)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刑具,由“鈇”和“锧”两部分组成,专用于腰斩之刑。以下从字形、本义、用途及文化内涵分述:


一、字形结构与本义

  1. 鈇(fū)

    形声字,从“金”部,“夫”声。本义指斧头,特指行刑用的斧钺。《说文解字》释:“鈇,斫莝刀也”,段玉裁注:“莝者,斩刍也……引申为凡斫斩之称。”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2. 锧(zhì)

    形声字,从“金”部,“质”声。本义指砧板,即垫在受刑者身下的铁座。《汉书·项籍传》颜师古注:“锧,椹也,谓斩人椹质也。”

    来源:《汉书》颜师古注


二、刑具功能与用途


三、文化引申与文献用例

  1. 代指死刑

    《汉书·张苍传》载:“臣错当伏鈇锧”,意为“应受腰斩之刑”。

    来源:《汉书》

  2. 喻指法律威严

    汉代贾谊《新书·阶级》:“设鈇锧于朝廷”,强调刑具象征法制公正。

    来源:《新书》


四、与相近刑具的辨析


五、现代语义与传承

现代汉语中,“鈇锧”已退出实用领域,仅存于历史文献与成语(如“伏鈇锧”),成为研究古代法制与刑罚文化的关键词汇。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可引用的在线链接,故标注文献来源;现代词典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

“鈇锧”是古代的一种刑具组合,具体含义如下:

  1. 单字释义

    • 鈇:指铡刀,用于行刑时斩首或腰斩的工具。
    • 锧(音同“质”):指垫在受刑者身下的砧板,通常为木质或金属材质。
  2. 合称含义
    “鈇锧”合称代指古代腰斩刑具,使用时犯人伏于锧上,以鈇斩断身体。例如《汉书·王传》记载“解衣伏锧”,即描述受刑场景。

  3. 引申意义
    该词常象征严厉的刑罚或法律权威,如《后汉书》中“愿就鈇锧”表示甘愿接受惩处。与“鈇钺”(铡刀与大斧)类似,均体现古代刑法的严酷性,但“鈇钺”更侧重权力象征,而“鈇锧”特指刑具本身。

  4. 历史背景
    腰斩之刑在秦汉时期常见,后逐渐被其他刑罚取代。相关器具的命名反映了古代法制文化的特点。

别人正在浏览...

白泉备陈坌鸟先飞避堇敝苴驳船不检点不食人间烟火撑霆裂月抽回窗禽大夫戴帻谠言刀剑的砾调征端拜敦煌石窟恶茶白赖凤歌告终革选孤坟海外合错烘云讬月怀孕奬金倔头强脑垦殖指数口滑闚涉满嘴猫匿绵丽目论捻接濆溢批答婆然泼梭梭破柱谦褊寝伏青雾祈喜曲襟绕朝策沙径绳案世及笋枯锁靠骕骦台安特表通迵校迹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