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核铨叙官吏的法令。 宋 王溥 《唐会要·考上》:“ 天寳 二年八月五日,考功奏:准《考课令》,考前釐事,不满二百日,不合成考。” 宋 王溥 《唐会要·考下》:“又准《考课令》,在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中者守本禄;中下以上,每退一等,夺禄一季。”《宋史·选举志六》:“议者请用《元丰考课令》,第为高下,以行升黜,岁毋过五人。”参见“ 考课 ”、“ 考课法 ”。
“考课令”是中国古代针对官吏考核与管理的法令制度,主要用于评估官员政绩、决定升迁及俸禄调整。以下是详细解释:
“考课令”由“考”(考核)、“课”(课责)、“令”(法令)三字组成,字面意为“考核官吏的法令”。其核心是通过制度化考核,对官员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定,以此作为奖惩依据。
考课令体现了古代官僚体系的管理智慧,通过量化标准约束官员行为,既激励勤政廉洁,也强化中央集权。其影响延续至后世,成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案例或法律条文,可参考《唐会要》《宋史》等史料来源。
《考课令》是指一种旧时社会中的命令或规定,主要用于安排考试和课程安排。它是由两个词组成的,分别是“考课”。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考和课。通过拆分部首和笔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该词的含义。
“考”字的部首是老,它含有义体和形声字,属于会意字。"考"字的笔画数为5画。
“课”字的部首是言,它也属于会意字。"课"字的笔画数为7画。
《考课令》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中国的官方文书中,用于规定考试和课程的安排。这个词来源于古代帝王制度下的命令和规定,旨在管理教育和选拔人才。
《考课令》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与简体中文相似,基本保持不变。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但是《考课令》这个词的基本意思和用法并没有改变。在古代,写作《考课令》可能会稍有不同的字形,但整体意义一致。
1. 学生们要准备好考试的内容,按照《考课令》要求的考试安排参加。
2. 教师按照《考课令》制定了详细的课程计划,确保学生的学习进度合理。
考生、课程、课堂、考试、课本
考试规定、课程安排、考务命令
自由选择、自主安排、自由学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