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意思、对联的详细解释
对联的解释
[antithetical couplet] 指对偶语句,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等。也叫“对子”
对联、题名并篆文。——明· 魏学洢《核舟记》
详细解释
互相对偶的文句。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一般张贴、悬挂或镌刻在门、厅堂及柱子上。讲究对仗工整贴切,上句末字声调必仄,下句末字声调必平。根据位置与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门联、楹联、寿联、挽联、春联等。也称“对”、“联”、“对句”、“对子”。《西湖二集·忠孝萃一门》:“ 洪武爷 抚定了 婺州 ,於城楼上立大旗二面,亲书对联道:山河奄有 中华 地,日月重开一统天。”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滕王阁黄鹤楼对联》:“ 滕王阁 千古名胜,对联佳者絶少,惟 商邱 宋牧仲 先生一联云:‘依然极浦遥天,想见阁中帝子;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吐属名隽…… 湖北 黄鹤楼 对云:‘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俊逸清新,独有千古。” 巴金 《死去的太阳》:“栏杆底两根柱子上有一副木刻的对联,是‘桐云影淡,梧月光清’八个隶书大字。”
词语分解
- 对的解释 对 (對) ì 答,答话,回答:对答如流。无言以对。 朝着:对酒当歌。 处于相反方向的:对面。 跟,和:对他商量一下。 互相,彼此相向地:对立。对流。对接。对称(坣 )。对峙。 说明事物的关系:对于。
- 联的解释 联 (聯) á 连结,结合:联合。联结。联系。联络。联盟。联邦。联袂。联名。联想。联姻。联营。珠联璧合。 对偶的语句:对联。挽联。楹联。上联。下联。 古代户口编制的名称,十人为联。 笔画数:; 部首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对联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由上下两联构成。它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对称、平仄协调、内容相关,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或意境,通常用于春节等节日张贴或悬挂于门框、厅堂、楹柱之上,以表达祈福、庆贺、咏志、抒情等目的。
详细解释与特征:
-
结构对称性:
- 字数相等: 上联与下联的字数必须完全相同。
- 词性相同: 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其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应当相同或相近。
- 结构相应: 上下联的语法结构(主谓、动宾、偏正等)需要保持一致或对应。
- 节奏相称: 上下联的停顿(节奏点)应一致。例如,七言联常见的节奏是“二二三”或“四三”。
- 来源参考: 这一结构要求体现了汉语的对称美学,在《联律通则》中有明确规范(可参考中华书局出版的《联律通则导读》或相关语言学著作如《汉语语法修辞词典》)。
-
声韵协调性:
- 平仄相对: 这是对联声韵美的核心。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其声调(平仄)应尽可能相对(平对仄,仄对平),特别是节奏点上的字必须平仄相对。上联末字一般为仄声,下联末字为平声。
- 来源参考: 平仄规则源于古代汉语声调系统及诗词格律,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中华书局)对此有系统阐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相关规范也体现了这一要求。
-
内容相关性:
- 意义关联: 上下联在内容上必须密切相关,或并列、或递进、或互补、或对比、或问答,共同表达一个统一的主题或意境。不能上下联意思脱节。
- 避免“合掌”: 上下联的意思不能完全相同或重复(即“合掌”),这是创作对联的大忌。
- 来源参考: 内容要求体现了对联作为完整艺术表达的属性,相关论述可见于各类对联创作指南及文学理论书籍,如中国楹联学会编撰的教材。
-
功能与文化内涵:
- 实用性: 主要用于装饰环境、烘托节日气氛(如春联)、庆贺喜事(如婚联、寿联)、悼念逝者(挽联)、题咏名胜古迹等。
- 文学性: 是高度凝练的微型文学,讲究意境、修辞(对仗、比喻、双关等)、用典,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文化象征: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汉字的独特魅力、对称和谐的哲学思想以及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祈愿。2006年,楹联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来源参考: 对联的文化地位和功能可参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对“楹联习俗”的介绍(http://www.ihchina.cn,项目编号:Ⅹ-62),以及《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等相关著作。
对联是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关联的上下两联构成的汉语独特艺术形式。它集形式美、声韵美、意蕴美于一体,既是实用的民俗文化现象,也是高雅的语言艺术结晶,深刻体现了汉语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网络扩展解释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文学形式,又称“楹联”“对子”“门对”等,由上下两句对仗工整的语句组成。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基本特征
-
核心概念
对联是一种对偶文体,通常由字数相等、结构对称的上下两联构成。其内容可抒情、绘景、叙事或表达祝福,常见于节庆、建筑装饰等场合。
- 示例:上联“好读书不好读书”,下联“好读书不好读书”(通过同字异义形成对仗)。
-
形式要求
- 字数相等:上下联字数一致,短则四字,长可数百字。
- 词性对应:相同位置的词语需词性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 平仄协调:汉语声调讲究平仄交替,增强音韵美感。
二、历史与文化渊源
-
起源与发展
对联起源于古代“桃符”,最初用于驱邪祈福。五代后蜀主孟昶写下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标志着对联的正式形成。
-
文化意义
对联融合了文学、书法艺术,体现了汉字一字一音、形义结合的特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三、分类与用途
-
常见类型
- 节庆联:如春联、寿联;
- 场所联:如祠堂、亭台楼阁的装饰联;
- 事件联:如贺婚联、挽联。
-
功能特点
既有实用性(如节日装饰),也有艺术性(如书法创作),同时承载教化、抒怀等社会功能。
四、经典示例
- 名联赏析
- 上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下联:“春读书秋读书春秋读书读春秋”
- 此联通过重复字词和时空对比,展现巧妙的构思。
若需了解更多名联或创作技巧,可参考来源中的网页。
别人正在浏览...
傍门拔徙才蓺拆牌道字觇窥挫抑大飨迭用顿引犯垒发妻副修勾担灌溢挂一漏万诡产砉剨讙呼浑浑沈沈郊礼解探戟戈矜遇极重不反俊达阃寄潋灎漏尽更阑麦纸名噪一时弄参军排球队蟠亘辟支佛千秋万世起肓轻怯轻骤屈指一算扫夷善业释梵世况式围时中首科硕响竖旗杆四存私名遂即忑忑忐忐田坡题识铜梗王压坟违爽伍部务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