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把身、口、意三方面的活动称为“三业”,这些“业”又分为善、不善、非善非不善三种,能引起善恶等报应。善业指五戒十善等善事之作业。《三昧经》卷八:“况復造作善业者,随心所欲寧不成。” 宋 沉括 《梦溪笔谈·神奇》:“汝名已在死籍,今食吾药,勉修善业,当免此患。”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天佑中华,故使虎狼梟獍,皆知浄修善业,皈依三宝。”
“善业”是佛教核心概念之一,指通过身、口、意三方面的善行积累的业力。根据多个权威来源(),其内涵可概括为以下四方面:
1. 基本定义与分类
佛教将人类行为分为“身业”(肢体行为)、“口业”(语言行为)和“意业”(思想活动),统称“三业”。这三类行为可产生三种结果:善业、不善业、非善非不善业。善业特指符合“五戒十善”等佛教伦理准则的行为作业。
2. 实践维度
3. 深层意义
现代佛学解读强调,善业不仅是为求福报,更是通过减少恶业来净化心性。如救护生命不仅是对治杀业,更培养慈悲心(),其终极目标是超越轮回束缚,实现解脱。
4. 经典依据
《三昧经》记载:“况復造作善业者,随心所欲寧不成”,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也记录了通过行善业改变命运的真实案例(),印证了佛教因果观在传统文化中的深远影响。
注:如需了解“十善”具体条目或相关佛经原文,可查阅《十善业道经》等典籍。
善业是一个汉字词语,是由“善”和“业”两个字组成的。拆分部首是 “口”和“任务”。根据现代笔画的计算方法,善业的总笔画数为11。
《善业》这个词来源于佛教经典,意味着进行好事或者善行。它强调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为来积累功德和善果。
在繁体字中,“善”字的写法基本保持不变,而“业”字则写作“業”。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也略有不同。在甲骨文中,“善”字的形状与现代略有差异,右边的竖线微微向右倾斜。而“业”字在甲骨文中写作“”字形象化,像是一个手拿着工具。
以下是一些关于“善业”的例句:
1.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区的善业活动,为他人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2.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善业逐渐为大家所知,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组词:行善、善人、善良、善行、善待
近义词:行善、好事、好行为
反义词:恶行、恶业、恶徒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