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记·曲礼上》:“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 郑玄 注:“垒,垒壁也。”后即以“郊垒”指构筑于郊外的防敌营垒。《晋书·阮孚传》:“帝谓曰:‘卿既统军府,郊垒多事,宜节饮也。’” 明 唐顺之 《提督军务兼巡抚凤阳等处地方都察院右佥都谢表》:“敢谓过家门而忘入,徒然对郊垒以多惭。”
“郊垒”是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郊垒”指古代在都城郊外构筑的防御工事,主要用于抵御外敌入侵。该词源自《礼记·曲礼上》中“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郑玄注解“垒”为“垒壁”,即防御壁垒,后演变为固定词汇。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礼记》原文或《晋书》相关篇章。
《郊垒》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意思为城市周围的军事防御工事或据点。
《郊垒》的部首为“阝”和“土”,其中“阝”是表示防御、城垣的意义部首,“土”是表示土地、地块的意义部首。根据部首和各个汉字的结构,可以将“郊垒”分解为“阝”、“土”、“土”和“土”,共计11个笔画。
《郊垒》一词最初来源于古代战争时期的城市建设和军事防御需要。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许多城市周围建有垒墙,用于保护城市免受外敌入侵。这些防御工事通常被称为“郊垒”,用以表示城市周围的军事设施。
《郊垒》的繁体字为「郊壘」。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有所不同。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古代用于表示“郊垒”的汉字为「堡」,表示城堡、堡垒的意思。
1. 这个城市的郊垒建设非常严密,保护了城市的安全。
2. 郊垒是军事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郊区:指城市周围的区域。
2. 城垒:指用于城市防御的垒墙。
3. 城郊:指城市与郊区的结合部分。
1. 要塞:指军事上的重要防御工事。
2. 堡垒:指为了军事目的而建造的坚固建筑物。
无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