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lver dollar] 〈方〉∶银圆
方言。银圆。 徐特立 《致张敬尧的*********》:“ 张伯济 率队往捕,其族孙正钓于塘,舍之而捕 刘金一 ,以刑胁赎,卒出光洋六百元,始行释行。” 丁玲 《奔》:“我身上会比你多吗?还不是那一点阎王债,一块光洋和四张毛票。”
光洋是汉语中对银元的一种历史性称谓,主要指中国近代流通的机制银质货币。该词属于方言词汇,常见于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现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
一、词义解析
“光洋”由“光”和“洋”二字构成:“光”形容银元表面光亮如新,“洋”指其受西方铸币技术影响,区别于传统银锭。根据《汉语方言大词典》记载,该词在清末民初开始流行,特指含银量达89%以上的标准银币。
二、历史背景
光洋主要指1912-1949年间流通的“袁大头”(袁世凯像银元)、“孙小头”(孙中山像银元)等。据《中国近代货币史》统计,仅1914-1921年全国铸造的光洋总量超过10亿枚,成为当时主要流通货币。
三、地域文化差异
在闽南语中称为“银角仔”,粤语区则普遍称“光洋”。海南地方志记载,直至20世纪50年代,当地仍保留用光洋作为婚嫁聘礼的习俗。
四、现代语义延伸
当代语境中,“光洋”可代指具有收藏价值的老银元,《中国钱币》期刊2023年研究指出,品相完好的袁大头光洋拍卖价已突破3000元/枚。
“光洋”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指中国旧时流通的银质货币,常见于方言中,尤其在南方地区使用较多。例如,因银元上铸有光绪帝头像(“光绪元宝”)或袁世凯头像(“袁大头”),故被称为“光洋”。
别称与历史背景
又称“现大洋”“大洋”,民国时期广泛流通。袁世凯头像银元因人物形象为光头,民间也戏称“光洋”。
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作品或历史描述中,如丁玲的小说《奔》提到“一块光洋和四张毛票”。
词义解析
由“光”(明亮)和“洋”(广阔)组成,形容光明照耀、辉煌壮丽的景象,如盛大庆典或宏伟建筑。
使用场景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此含义,更多见于部分词典的收录或特定文学表达。
如需进一步了解银元的历史背景或成语典故,可参考上述标注的网页来源。
辈子编织笔杆儿不得不尔骖御谗凶貙牙错简代立打千搭设低声地志豆分瓜剖敦煌变文集敦仁繁缛刚折故误咳家嘿嘿痴痴画角毁埋昏昏欲睡活森沙简板对嘉兴市甲子靳秘旧家救饥拯溺骏丽巨手课历魁特牢户蜡兄六正鲁阳戈郿鄠米珠薪桂牧地拿跟弄白相凭舟嶔冲虬柯七絃琴诠谛三萧碑赦贷释兵手势令四命跳踉提台物理化学吾伦享乐主义写述